顾晓东:太空中来了中国人
19:46
顾晓东:太空中来了中国人19:46来自新华社客户端年10月12日,一夜秋雨,清风飒飒。
北京航天城一改往日紧张而宁静的气氛,人们敲锣打鼓,挥舞彩旗,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三位首飞梯队成员依次走出航天员公寓门口,他们即将飞赴酒泉发射场,实现中国人的登天梦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亲人来了,同事来了,航天员大队的全体成员也来了。
5年前,14名受训航天员因为梦想走到一起,多个日夜,他们同生活、同训练,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他们,成为了我国第一代航天员。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登天梦,每个人都立志做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但经过重重选拔,只有三名航天员最终进入首飞梯队。
送战友,踏征程。14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没有人流泪,也没有多余的叮咛,14双眼睛相视而笑,这笑容胜过千言万语。
与北京的绵绵阴雨不同,酒泉此时正值金秋时节,秋霜凝在弱水河两岸,大片的胡杨林被染成一片金黄。
这会是收获的颜色吗?
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就坐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圆梦园”里。“问天”两字源自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名作《天问》。几千年前,伟大的诗人仰望浩浩苍天,发出无穷的感叹和向往——
“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如今,诗人的千古之问将由中国航天人来一一解答。
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回顾往昔。从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起,40余年间,主宰太空的国家其实有且只有两个——美国,与俄罗斯。
其他国家的宇航员要想登上太空,就必须与两国之一合作。选择权在人家手里,人家想带你玩就带你玩,如果不想,那你只能踏踏实实蹲在地上坐井观天。
中国人一向喜欢广交朋友,与人合作,但中国人也深深懂得,命运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必须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年10月14日,对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个繁忙而神圣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于10月15日9时正式发射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在总指挥李继耐的主持下,最后确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为候补航天员。
年10月14日,担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梯队,出征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见面。照片自左至右分别为:聂海胜、杨利伟、翟志刚。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10月15日凌晨2时整,熟睡中的杨利伟隐隐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利伟,开始准备了。
杨利伟马上起床,随行医生开始常规检查。杨利伟心情平静,高压,心率76,体温36.1℃,完全正常。
至此,首飞航天员已非杨利伟莫属。
清晨,辽阔的戈壁滩上空晨星闪烁。
5时20分,简朴而庄重的“航天员出征仪式”开始。杨利伟穿着白色航天服,坐在前排,而翟志刚和聂海胜身穿蓝色出征服坐在后排。
深秋的大漠,寒气袭人。但广场上已经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穿着民族服装的群众,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为“神舟”“神箭”付出心血的参试人员,还有手拿鲜花的少先队员、锣鼓队员。
他们冒着严寒守候在那里,为杨利伟送行,为杨利伟欢呼!
——杨利伟!杨利伟!祝你成功!祝你凯旋!
杨利伟感到惊喜,因为群众欢送活动是李继耐临时加上的,他说:“勇士出征代表着国家,代表着祖国的56个民族,应该让大家来送送英雄。”
杨利伟边走边向大家挥手致意。人群中,戚发轫、刘竹生等研制飞船和火箭的科学家正在注视着他,他们眼神坚定,仿佛在说:放心吧,我们的飞船是最好的,你一定能平安归来!
杨利伟带着所有航天人的期盼,走到预定位置,向总指挥李继耐立正、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李继耐下达出征令,声色庄严。
“是!”杨利伟向总指挥行标准的军礼。
随着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英姿永远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中,永远记录在摄像机流动的画面里。
晨雾中,由警车、摩托车、特护专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出“圆梦园”,驶过千年胡杨林,驶过潺潺弱水河,向着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驶去。
杨利伟踏入飞船座舱,历史性的时刻在一分一秒地接近。
——10、9、8、7、6……
零号指挥员郭保新用清晰响亮的嗓音宣布十秒倒计时,杨利伟同时也在心里默数,在这一刻,他心里百感交集。
他明白,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惦念着他,全国亿万人民在牵挂着他。
当数到“4”的时候,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用军礼来感谢党和祖国对他的信任,感谢人民赋予他如此重大的光荣使命。
望着杨利伟的军礼,大厅里顿时回响起热烈的掌声。
——利伟,整个中华民族都站在你的身后,为你加油,为你助威!
“点火!起飞!”
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的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炫目的烈焰。
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新华社发
几百吨的高性能燃料为火箭提供了澎湃的动力,神舟五号飞船随火箭腾空而起!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9时9分47秒,甩掉最后一级火箭的飞船终于进入预定轨道。
飞船的速度已经接近第一宇宙速度,9时31分,杨利伟第一次向医学监督医生报告。
——感觉良好!
大厅掌声如雷!这四个字,字字千钧。
10时31分,飞船平稳进入新疆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
杨利伟接到指令,他摘下手套、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把目光投向舷窗之外。失去大气层的干扰,太空第一次在杨利伟的面前露出真实的面容。
从前,我们只能艳羡外国宇航员拍摄的太空美景。如今,面对浩瀚的宇宙,杨利伟又将看到什么呢?
那里有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体,蔚蓝色的地球披着羽衣似的云层。目光穿过浮云,依稀可见洁白的雪山,淡绿的大海,以及漫长的海岸线。
就在昼与夜交替的地方,阳光把地球镀上一道金边,那份壮美和绚丽,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此时,飞船正从测控区通过,杨利伟听到了地面的欢呼。他明白,亿万人正通过直播画面,循着他的目光,看到了这太空美景!
一股巨大的自豪感涌上心头,他摘下手套,在飞行日志上郑重写下一行字。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摄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
10月16日5时35分,杨利伟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21个小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开始为飞船注入返回数据。
杨利伟再次朝窗外望去。太空依然安详,依然宁静,满天星辰注视着他,向他依依不舍地道别。
相看两不厌,骊歌声声渐。
这是第一个来到太空的中国人,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人造访这里,在太空工作,与星辰对谈。
5时58分,神舟五号的返回舱与轨道舱、推进舱相继分离。按照计划,几十分钟后,飞船将穿过大气层,返回主着陆场。
6时04分,返回舱带着火红的亮光,开始进入大气层。
这是最令人揪心的时刻。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激波,形成一个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被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套鞘”可以吸收和反射电波,造成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
飞船进入了“黑障区”,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将与地面失去联系。
载荷冲击让杨利伟全身绷紧,他向舷窗外望了一眼,通红的火焰在“呼呼”燃烧,又亮又白的光点在眼前“唰唰”滑过。
坚持就是胜利。在距离地面40千米时,飞船终于冲出“黑障”,接近地面,杨利伟开始执行此次飞行的最后一个程序——打开降落伞。
巨大的降落伞仿佛一朵云彩,从清晨的蓝天里徐徐飘落。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
6时06分,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寂静。
“空地搜索开始!”6时11分,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夏长法下达命令。
5架直升机在晨曦中急速飞行,地面10多台搜救车在草原上疾驰向前,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天地间迅速展开。
返回舱缓缓接近地面,4台缓冲发动机喷出火焰,由于强烈的冲击过载,返回舱在落地后又弹了起来。
刚承受巨大冲击的杨利伟依然保持着冷静,他果断意识到,切断伞绳的时候到了。如果切晚了,偌大的降落伞会被风吹鼓,把返回舱带跑,其速度之快连汽车都赶不上。
此时杨利伟头部向下,胸背承受着比平日训练大许多的过载冲击。但他还是准确、迅速把伞绳切断。
返回舱滚了两圈,终于停了下来。杨利伟在电台里沉稳地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
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杨利伟自主出舱。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年10月16日6时23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牧场。
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会永远被历史铭记——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圆满成功!
6时51分,在搜救部队的簇拥下,杨利伟小心翼翼跨出舱门。
本来寂静的阿木古郎,此时挤满了记者、警卫和热情的欢迎群众。在场所有人眼里都闪动着泪花,深秋寂寞的草原,现在却已经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千年的梦想、5年的训练、21小时的飞行,证明了一个铁铮铮的事实。
——中国人飞向太空不再是梦!
是的,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贺电中说的那样——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太空,你好!
本文据兰宁远《挺进太空》中《太空中来了中国人》一文改编
记者:周琳张建松
统筹:吴炜玲
编辑:杨慕茜、何莉
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新华社音视频部上海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