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温维娜邱晨辉58岁的杨利伟至今仍在参与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身上;在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电动转椅上,经过一轮“天翻地覆”的折腾,还要分清东南西北;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水下熟练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各种太空操作。在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之际,杨利伟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坦言,坚持训练只为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挑选,再征星辰大海。扫一扫看视频。海报设计:温维娜虽然距离第一次飞天已经过去20年,杨利伟也已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记着身为航天员的使命。时间的日历翻回年10月16日,这个日子不仅让杨利伟铭记一生,也让无数中国人印象深刻。那一天,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成功着陆,杨利伟自主出舱的一瞬间,无数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欢呼起来。千年飞天,一朝梦圆,至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从那天开始,一批又一批航天员接过杨利伟手中的接力棒,逐梦苍穹。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中,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从神舟五号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六号的“多人多天”;从突破天地往返,到出舱交会对接,再到空间站建成;从最早的携带式环控生保系统,到现在领先世界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采访现场,杨利伟轻车熟路地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享中国载人航天20年里的闪光时刻,奔赴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载人航天的进步和发展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杨利伟说。今年7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月面科学载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采访现场,杨利伟透露,目前我国载人登月计划方案论证阶段已经结束,航天器、新火箭、新飞船、航天服等产品已全面进入研制生产阶段。同时,杨利伟表示,为应对载人登月计划中新的科研需求,在培养和选拔登月航天员时,将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