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嫦娥奔月”从故事书里的传说变成航天史上的传奇。
他曾经表示:“人类探索宇宙,中国人在探索中要有话语权”。
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对于栾老而言,“登月”是中国人必须要走的一步,因为“这就是我国运载能力的表达,我们表达的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进步”。
“我来是接嫦娥回家的”
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月壤样品返回地球,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着陆区,中国首次实现从地外天体的采样返回任务。当时四子王旗野外零下30多摄氏度,已经80岁高龄的栾恩杰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意前往内蒙古,坚持要亲自到现场迎接“嫦娥五号”——他要亲眼见证那如流星划过夜空般璀璨的瞬间。
栾恩杰说:“我来是接嫦娥回家的。16年的工程能圆满收官,我个人感觉到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伟大、举国体制的伟大、航天队伍的可爱。我去不去都是成功的,和我没关系。但是我去表达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我去见证了中国人的成功。”
栾恩杰,我国探月工程规划的制定者和工程首任总指挥,被尊称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作为原国家航天局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20岁起接触航天事业,先后主持潜地导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近60岁时创造性提出“大航天”概念并分步实施,是我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无双国士。
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的规划论证。之后的多个日子,他做了大量前期数据和实验的准备工作。年的春节,对于当时64岁的栾恩杰来说,比以往都要特别。1月23日,大年初二,中国探月工程获批准立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当天晚上,栾恩杰写下了“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的诗句。
如今,“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已在国内多地展出。在栾恩杰办公室里,有一个月球仪,它是基于“嫦娥一号”的数据制作的。“我们教材里关于月球的介绍,也用上了中国探月的数据,还配上了我们自己拍摄的月表图。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
“我等这天已等了16年,这是我和‘嫦娥五号’的约定,也是我对祖国的承诺。当年我向中央承诺中国航天分‘三步走’,这是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这叫有始有终。”老人说罢,吟起自己曾写的诗句,“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了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而在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栾恩杰就是其中一位。
栾恩杰说:“在我当航天局局长的时候,赶上中国航天创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奋全民族的精神。”
栾恩杰掷地有声的话,源于他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底气,更源于他对自己主抓的航天质量管理的自信。但是在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中,有太多因为质量问题引起的教训,这也是表面刚硬的栾恩杰心底最深的痛。“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幸福。”他说。
“那时候不是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工程的实施,而是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栾恩杰曾参与潜艇发射固体火箭研制和试验全过程。在做某项模拟试验时,作为工程中一个系统负责人的栾恩杰,与战友们一道找木工做了一个“试验台”,然后把车床的转动部分卸下来,用它作为台子的回转部件来模拟潜艇的方位摇摆。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管条件多差,也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这项重大工程任务。”在栾恩杰看来,“中国人只有拿出自己的装备,那才是真正的脊梁。”
当人们对航天的认识还停留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时,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提出“大航天”概念,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在国际上被誉为“首次揭开了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月球探测工程,便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作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领导了这项工程从立项论证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回想起“嫦娥一号”奔月的那十几天,栾恩杰依然思绪难平。
“这就是在赶考”。“嫦娥一号”上天前,栾恩杰带领团队搞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确保工程万无一失。最终,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
“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搞航天的人总是透着一种紧张劲儿。”栾恩杰欣慰地说,“好在我们拿了个好分数,这项工程没给国家丢脸。”
付出终有回报。在栾恩杰的带领下,探月工程六战六捷,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交了满意的答卷。“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成功升空,他和技术人员们在测控中心相拥而泣;“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拍回照片,他欣喜若狂;“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器在月球表面升起五星红旗,他激动得几夜没睡好觉,成功采壤带回地球,他坚持要到内蒙古现场,这才有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低温去四子王旗着陆区的感人一幕……
现在,中国航天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栾恩杰还是充满紧迫感:“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如果这一点我们认识不到,还怎么搞航天强国!”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名誉主任,82岁的栾恩杰依旧不懈工作,带着一群中国航天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继续向星辰大海奔赴。
资料来源:
1、《吾家吾国》栏目组
2、《光明日报》-《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3、百家号《蝌蚪五线谱》-《编号第号小行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作者:刘建华
编辑:郭玲
审校:龚紫陌
视觉: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