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9月17日1时许,神舟十二号完成神圣使命,搭载着三位宇航员荣誉归来。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过程中,由于难以精确其位置,所以返回舱的搜救工作至关重要,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就有来自青岛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下称“中国电科22所”)的科研力量的支持,为神舟十二号返航提供电离层环境信息态势分析和保障服务。
提前一个月训练,进入2小时工作状态
“找到返回舱的那一刻很激动。”中国电科22所高级工程师、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说。
宋磊介绍,为了这一刻,他们提前一个月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进行提前准备。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配合航天搜救部队实施多次搜索回收训练、演练,保障所提供的搜索定向、应急通信装备稳定运行。”宋磊说。
宋磊介绍,这次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点不再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而选择在东风着陆场,因为东风着陆场有2万多平方公里,此外,东风着陆场地形非常复杂,有沙漠、戈壁、盐碱地,还有草湖,这对搜救工作也是考验。
为了更快、更准地完成搜救任务,中国电科22所团队在此进入2小时工作状态,全面提升综合搜救能力。九月的戈壁滩白天炙热,晚上很冷,大漠、狂沙伴随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构筑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
“今年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元年,也是迄今为止我所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最重的一年。参试装备数量、新研装备数量、保障点位数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宋磊说,他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在所领导和机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团队统筹产品研制、对外协调和外场试验三条主线,刻苦攻关,创造了5型33套新装备‘当年方案论证、当年批复立项、当年首样鉴定、当年批产列装’的历史纪录。”宋磊说,尤其是在天地信标对接试验中,新研制的2套新型机载定向仪天线和接收处理板一体化设计,尺寸小,能够同时接收返回舱发出的两种不同调制的信号,定向作用距离等关键指标碾压国外同类产品。
宋磊介绍,22所载人航天团队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以智慧着陆场建设为切入点,以产品网络化、智能化为落脚点,总结数十年来深耕着陆场建设的宝贵经验,从实战出发,论证了新型机载/车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项目,组织实施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使中国电科22所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的前沿,使搜救定向产品功能更全面、性能更稳定。
目前,中国电科22所已经拥有一套严格完备的应急方案预案,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已经部署到位,为航天员顺利出征提供坚强保障。
链接>>
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搜救保障任务
宋磊所在的团队,在中国电科22所是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特殊团队。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这个团队便成立了,自成立起该团队便以工程代号“”命名。
30年来,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并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搜救保障任务。
伴随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断付出,中国电科22所在“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领域不断进行着技术突破,先后研制出“天地通”短波通信系统,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机载定向仪、机载指挥平台和模拟双频信标机等返回搜救设备,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搜救手段,被誉为搜救飞船的“眼睛”,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伴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征程,团队也践行十六字载人航天精神,在逐梦的征程上也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身影,其中有耄耋之年仍然矢志不渝的老科学家,有荣誉等身依旧坚守一线的领军人物,也有锐意进取不断成长的青年专家,更有矢志航天的年轻一代。
回顾团队的发展历程,宋磊说,烙印在每个人身上最鲜明的色彩是传承,是航天精神的传承,也是航天使命的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宋磊告诉记者,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他还给团队第一代负责人去了电话,老人家已经80多岁,但仍然心系祖国航天事业,知道宋磊又要带领团队执行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老人家有颇多关心和嘱托。
从老一代航天人手中接过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宋磊和团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们要把这项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航天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宋磊说。
目前,团队共20人,年龄最小的23岁大学刚毕业,年龄最大的7岁,团队比较年轻化,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反回,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宋磊说,随着“天舟”、“神十三”任务相继临近,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密集发射期,22所团队以及电离层信息态势分析和观测团队将继续发扬十六字载人航天精神,锐意进取、忠诚奉献,继续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争取创造新的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