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里的中国航天|中国探月似是故人来
06:58
声波里的中国航天|中国探月似是故人来06:58来自新华社客户端大家好,我是孙泽洲。
用声音传递航天温度,用朗读传播航天梦想。让我们一起在声波里感受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故事中奏响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强音!
今天,我为你讲述的是嫦娥团队的故事。
上古传说,嫦娥奔向月球,在广寒宫与玉兔为伴。
跨越千年,探测器“嫦娥”飞九天、“玉兔”游广寒。
古今交会,诉说着同一个梦想——飞天揽月。
今天,我们将梦想之旅再现,为大家讲述中国探月的故事。
千百年来,嫦娥神话,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古老神话在现代科技传播中延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批专家学者把探月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进行论证。
年1月,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了奔月旅程。经过多小时的飞行,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第一次距离月球如此之近。11月26日,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年11月12日,依据嫦娥一号遥感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公布。
探月一期任务让“嫦娥”离月亮更近了,但还仅仅是远远地眺望,不得近前。
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发(何万敏摄)
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环月探测期间,获得了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并为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了精细的遥感探测。拓展任务中,它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刷新了我国深空探测最远距离纪录。
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如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虹湾预定着陆区。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嫦娥”终于稳稳地到达了广寒宫。
这是年12月15日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玉兔”号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拍摄的嫦娥三号着陆器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这是年12月15日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神话变成了现实。
落月后,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完成了既定的科学探测任务。
年5月,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被发射升空,一番长途跋涉后,它到达了月球背面一侧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在这里,它为即将降落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架起一座与地面通信的桥梁。
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历史性时刻,开启了中国探索月球的新旅程。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的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近距离的图片。
此图片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巡视器将朝此方向驶向月球表面。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次任务值得世界铭记:人类实现了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年10月24日,我国实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验证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的相关关键技术。11月1日,飞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顺利着陆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年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的采样及封装。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成功返回地球,时隔44年,人类再次从月球带回了岩石和土壤样本
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年12月17日,科研人员准备给月球样品称重。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多个“中国首次”:首次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首次地外天体的起飞、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首次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如果从年绕月探测工程立项算起,中国探月已经走过17年的历程。
年10月15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月球样品洁净室,田恒次副研究员在处理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今天,中国探月的故事依然在继续。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也将接续实施。
月宫的大门,还会被中国人无数次扣响。
记者:周琳张建松
编辑:王骁、刘在、杨慕茜
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新华社音视频部上海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