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肺鼠疫输入主要城市的案例。”最新发布的《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英文)》(ChinaCDCWeekly)创刊号介绍了国内早前发生的3例鼠疫病例相关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创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版)》于年11月29日正式发刊。中国疾控中心此前曾表示,英文版周报旨在提高中国疾控中心专业影响力和领导力,加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交流传播,更好指导公共卫生实践。
此次英文版周报发布的报告透露,11月12日,2名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患者在京确诊为肺鼠疫。首例肺鼠疫患者A是在自家农场挖土时,疑似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而感染鼠疫的,而其妻子(患者B)被其传染。
报告同时称,另一名11月14日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被确诊为腺鼠疫的患者C则是给死野兔剥皮而感染,与两名肺鼠疫病例之间,不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报告还公布了两名患者的就医过程。10月25日,在农田耕种的次日,患者A突然发烧(40C),发冷,呕吐,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并伴有带血的痰。医院求医,并住院两天。10月27日,病情恶化,患者被救护医院,并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住了7天。
妻子(患者B)很可能是由于与丈夫接触而感染的。10月31日,当丈夫在重症监护病房时,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并照顾他,咳嗽时伴有低烧(38℃)。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病情恶化。CT显示肺炎。10月25日至11月2日,医院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未见明显改善。11月3日,他们通过救护车转移医院,并接受莫西沙星和头孢哌酮钠的治疗,没有临床改善。
患者C所生活的化德县,同样是鼠疫自然疫源地。11月11日,该名55岁的患者C因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症状,医院寻求治疗,此前曾吃了在野外发现的野兔。一位临床医生注意到了这种接触,并怀疑是鼠疫杆菌感染。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了鉴定。11月13日,化德县疾控中心接到鼠疫病例报告。
北京和内蒙古共有名直接接触者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截至年11月21日,所有直接接触者均已结束观察。
报告还显示,过去五年,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动物疫情一直很活跃,在年发生了剧烈的动物疫情流行,老鼠数量众多。
锡盟地方病防治中心的毛乌力吉于年4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曾指出,多年来,锡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十分活跃,鼠间疫情经常连年发生,从疫情发生的年份来看,10年当中有7年检出阳性材料。
报告指出,长爪沙鼠是鼠疫的主要宿主。“锡林郭勒盟是长爪沙鼠的疫源地,该地降水较少,对沙鼠生长有利”,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此前告诉界面新闻。
除了本次报告公布的3个病例,据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通报,11月27日,该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江岸嘎查1名牧民也被确诊为腺鼠疫病例。该患者发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地内活动过,医院隔离救治,病情平稳,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发文称,鼠疫临床上可以使用多种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如果能够早期就诊,并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治愈率非常高。可疑接触者也可通过预防性服药而避免发病。
刘起勇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出现“动物间鼠疫疫情猛烈”信号时,就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和警示,告知当地居民可能会有感染鼠疫的风险,不要接触野生动物,并在人群聚集地开展灭鼠灭蚤工作。
英文版周报的报告也建议,当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时,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和公众应该警惕潜在的鼠疫风险。教育工作应强调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应避免与病、死动物直接接触(如内蒙古的啮齿类动物和兔子);穿长裤,户外活动者应在皮肤、衣服和床上用品使用驱虫剂;放弃处理或剥皮野生动物、不明死因的家畜,使用手套搬运诱捕或猎捕而杀死的动物;接触风险高时应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让处于自然疫源地的宠物猫、狗远离跳蚤,不允许它们自由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