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净州路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出土文物,详细叙述了净州城的过去和现在
[年8月22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净州路,金元时期的一座军事重镇,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城址中有一座很小的博物馆——净州路博物馆,是一排小平房,有两位值守工作人员,人特别好,全程陪同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并进行了讲解。因为城址比较大,还特意带着我们实地考察了保护得比较好的一处遗址。
净州路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出土的文物,有带“净州”字样的石刻,有“南京皇甫”铸款的铜权,有“至元九年留守司发”铸款的小铜权等。出土的遗物大都是铜权、铜印、铜瓶、铜炉等。
净州,一个曾经繁荣和辉煌了几百年的地方,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在净州路博物馆详细了解到了净州城的过去和现在。
在净州路故城,发现有一座文庙遗址并立有儒学石碑,碑高5尺,宽2.5尺,现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碑文虽遭磨损,字迹不清,但观其仍可知一二。
此碑为大德十一年(年)立,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祭祀的孔子庙统称为文庙,并号召辖民祭拜,学习儒学,倡导读书。
蒙古族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自己的文字,在忽必烈即位后,又创造了八思巴蒙古字,颁行天下,令教授学习。到元仁宗时,各路府州县都设有学校,并以兴学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惠宗时在年,在各县设教谕,分蒙汉两种教学模式,在吸收汉族儒学教育的基础上,又体现蒙古“有庙就有学”的传统特点。
元朝时,今乌兰察布地区教育比较发达,特别是境内汪古部不仅兴办了各类学校,而且独具特色。其所属的净州、集宁诸路及云内、东胜成为元朝教育中心。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在教学中使用蒙、汉、维吾尔、藏等多种语言,都有据可考。
元成宗大德以前,净州已经升为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部,距净州路故城方圆十公里的周边至少分布着4至5座元代故城遗址,在正北方向30多公里处,则是大都、西京漠南通向漠北的枢纽——砂井。年11月之前,元朝政府又将砂井设为总管府。
元朝时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并在驿路上设有驿站,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过境的驿路有四条,即大都至上都的西路、上都经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木怜道、大同路至丰州的纳怜道、丰州到大者的驿道。
木怜站道,蒙古语称马道,元太宗窝阔台汗于年正式建设该路,上都建成后,改为驿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这条路也向南延伸到大都,为大都经集宁路、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也成了元朝时期的南北交通主干线,据元朝元七年(年)《本治甸城山谷道路碑》载:元朝政府通过此路“供需漠北”,是“给驿之路”、“军旅粮储”之路。其中砂井站是大枢纽驿站,设置过粮食军储所和“榷场仓官”。
当时净州的交通状况,可谓车水马龙。从净州路故城及周边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钧窑、龙泉窑瓷器,龙泉窑青釉瓷碗、磁州窑里花白釉瓷碗。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公斤,部分为宋钱。由此可见,当时交易量之大,贸易之繁华,可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集散地。
净州古城呈方形,城西南5里处又接出一个长米,宽50米的土城。城中尚遗有石虎石人4个,龟形石碑座1个,可惜一个石人颈部已经被村民凿下,镶于村中小桥之上。
城内有陶、瓷片、琉璃瓦、长条砖、柱砖、铜铢币等。村民们近年又掘出钢印3颗,两颗已经被外地商贩收购,现仍有1颗钢印在村民手中,古币出土数量最多,大部分被文物走私商贩收走。
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中挖出一坑骷髅,人头骨数量达数百颗之多,其中有男子、妇女及小孩头骨,推测系当年战时城中居民被处极刑葬于此处。净州古城何时被毁,城中居民系何民族,古籍文献中只称何时初废,未见任何记载,要揭开净州古城毁废之谜,需做仔细调查考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