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冯·卡门撞击坑着陆;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贺电指出:“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工程全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实践‘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器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十余年来,从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既稳扎稳打
又有原创性贡献
年10月24日18点05分,长征三号甲火箭点火发射升空,19点10分,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十一天之后,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月球迎来了中国的第一颗绕月卫星。
成功时刻,我国探月工程的首任主要负责领导——孙家栋、栾恩杰和欧阳自远三位老人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留下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欧阳自远激动地说:“我觉得这是大家的期盼,绕起来了,绕起来了。这一辈子太幸运了,我们能够为国家尽一点力,这是一辈子难得的机遇。”
嫦娥一号后续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坚实的第一步。在它的基础上,年,嫦娥二号任务成功实施。后来,嫦娥二号探测器和地球的距离突破1亿公里,创造了当时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
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玉兔号的足迹留在了月球。几年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成为人类认识月球的又一壮举。年,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年度团队金奖。这也是该学会成立年来,首次向中国项目颁发的奖项。
▲嫦娥四号着陆器
我国的探月工程不是重复欧美国家的探月之路,如嫦娥二号除了绕月还探测了图塔蒂斯小行星,嫦娥四号更是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探测,拿到非常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我国探月工程的原创性成果为人类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作出了贡献。
挑战“最复杂”方案
为载人探月打基础
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嫦娥五号奔向月球。嫦娥五号任务要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次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月球、火星探测器“两总”顾问叶培建院士介绍:“我们要把样品拿回来,就必须走这条路。我们当时设计这个时候,主要考虑还是尽量把我们的无人探月的水平搞得高一点。将来早晚要搞载人登月的,因此要为载人登月奠定一些基础,摸索一些技术。”
年12月17日1点59分,在经历了23天的太空探险之后,携带克月壤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嫦娥五号探测器月面采样
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说:“待到四子王旗会,功成大计好收官,这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我们航天人这十几年的奋斗,完成了探月工程三期的目标,使我们国家进入到了能够从月球返回的深空探测先进国家的行列。”
继承弘扬探月精神
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探月工程被称为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如今,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已经圆满完成,但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中国航天人正在传承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目前,我国已经和60来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近份合作协议。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一系列新的航天规划已经启动。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介绍:“后面我们还规划了小行星探测,还有火星取样、木星探测等等。我现在主要在做小行星探测方面的这些工作。”她说,尽管距离更远,但有了探月工程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嫦娥四号巡视器“玉兔二号”
年,张熇就加入了探月团队。20年的时间,从初出茅庐到担当大任,她的工作轨迹始终和探月工程重叠。而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嫦娥四号任务:“区别于在月球正面着陆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有两大难点,一是月球背面没有直接的对地通信,要做中继通信;另一个就是月球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几乎找不到一块几十公里的、较大的、平坦的地方。如果不平坦,着陆风险就很大。”
年1月3日,在经过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之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的篇章。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那一刻,从预研那天起就一直参与探月工程的叶培建院士,静静走到了张熇的身后,把手按在了她的肩膀上,而张熇则牢牢握住了叶培建的手。这个瞬间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影像,两代航天人用这种方式向对方表示祝贺。
像张熇一样,十余年的探月工程,一批年轻航天人迅速成长,他们不仅接过了老一辈航天人工作的接力棒,更是接过了探月精神的传承。栾恩杰院士感慨:“我觉得这十几年看着探月工程成长,一步一步进步,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年轻,这是我最欣慰的。现在的嫦娥队伍,三四十岁的人都成长起来了。你说什么是最高兴的?是后续有人。”
十余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向更加璀璨的星空迈出了更坚定的中国步伐,探月精神必将激励中国航天人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