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大概是在战国中期开始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走的还是欧亚之间的草原之路,游牧于黑海、里海、咸海一带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无疑是欧亚草原之路的开拓者。此时,货真价实的“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只不过处在自发的、民间的、无组织的状态,一直没有繁荣和畅通,常常因为一些民族和国家的战争和纠纷而时断时续、飘忽不定,也缺乏食宿与安全保障。当欧亚大陆上出现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丝绸之路才有可能向正规化、常态化发展。”(熊崧策《为什么是丝绸》年第13期《国家人文历史》)
这,大约就是今天一些学者所说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雏形,不知道给它“民间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名称是否准确,但来自匈奴人墓葬中的有希腊风格的丝绣却有力地说明了蒙古草原地区自古以来便通过欧亚草原与西方往来(刘迎胜《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苏联考古学家科兹洛夫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北约公里处,发掘了诺颜山的匈奴墓葬,其中第6号墓出土了三幅珍贵的刺绣作品,其底为深棕色的毛织品。第一、第二幅相同,均钉在棺木外椁壁上,图案用以白色丝线为主的各色丝线绣成。一幅绣着一株类似椰树的树木,旁边有一只带翼的类似于虎的动物,引颈翘尾向前奔驰;另一幅绣一簇花木,上端为一只鸟,其左爪持盾,右爪持叉,嘴里衔着一条蛇。
第三幅刺绣位于前两幅旁边,以红、黄、白、绿、棕各色丝线绣成,其左、右、上部均已残,画面中央为一骑士,马为白色,骑士带有护耳的帽,身着皮革镶边的绣花长衫,足着软底皮鞋,鞋上面有横线。画面上的马缰和马衔很清晰,但马衔上的铁环已看不清,马的前胸饰有带花纹的圆钉。白马骑士左边的一个人头部残缺,再往左还有一个人像,目光前视。画面的右边有两匹黑马,一匹扬首,一匹低首。扬首的这匹眼睛绣成白色,注视着画面中央的白马。
上述诺颜山6号墓出土的绣像与黑海峡斯基泰人和金银器皿和陶器上的花纹形象一致,据刘迎胜教授分析,它应来自于与斯基泰人有关的地区和民族。6号墓还出土了带有希腊风格的丝织品,也应当来自于与希腊人有联系的地区。
诺颜山12号墓葬出土了许多丝织品。有一幅可称为“山云绣”,长1.92米,宽0.38米,底料原为棕缎,因褪色而成为深灰色。画面以红、黄、棕色丝线绣成,其图案的两旁为两座小山,其上各有一只羽毛丰满的鸟,均首朝外侧。另一幅可称为“西龙腾飞绣”,底料为缎。两面为一条西方式的“龙”,首伸向后,扬尾向前飞翔。“龙”的四爪造型奇特,其双肩绘有一对奇特的短翅,与中原的蛇身龙很不相同。龙四周为角形图案,画面四周为三角形、圆形图案(见林干《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这两幅丝绣都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
这批绣品都是汉代和汉代以前草原丝路或者是商路的见证物。匈奴虽说曾以今内蒙古五原县为政治中心,但其势力范围却远及欧亚草原,就像《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那样,从乌孙以西至安息国,西域诸国都很害怕匈奴。如此一说,匈奴冒顿单于建立起来的草原上的大一统政权,对于丝绸和其他贸易西传的作用显而易见。
这也印证了这样一种说法:在张骞之前,希腊人可能是通过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手中获得丝绸,只不过是数量少而已。因为,那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汉朝送给匈奴的那些绸子都到哪去了?回答是:除了匈奴贵族用,剩下的当然被传播到了西域以远的西方。
然而,丝绸之路对河套来说并不止这些,我们都知道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阴山道:由关内京畿(今陕西)北上塞上大同云中或中受降城(今包头市敖陶窑子);参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鹘(蒙古国鄂尔浑河谷)、突厥牙帐哈尔和林;西段:由哈拉和林往西经阿尔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横跨欧亚大陆。但这条线路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成不变的。草原丝绸之路元朝线路大约是这样的:“帖里干”道属东道,起点站为元大都(北京),北上经元上都(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上都镇东25公里)、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岸)至翕陆连河(今克鲁伦河)河谷,再西行溯土拉河至鄂而浑河上游的哈拉和林地区;“木怜”道属西道,在元上都附近,西行经兴和路(今河北省张北县)、集宁路(今内蒙古集宁市)、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子古城)、净州路(今四子王旗净州路古城),北溯汪吉河谷(今蒙古国南戈壁翁金河)至哈拉和林;“纳怜”道,又称“甘肃纳怜驿”,自元大都西行经大同路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大荒城)溯黄河经云内州至甘肃行省北部亦集乃路北上绕杭爱山东麓至哈拉和林。由于哈拉和林地区地处蒙古高原的腹地,草原丝绸之路的三条主干线大多通过这里再向西北经中亚纵向延伸,直至欧洲。
《冀州图经》说:“入塞三道,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平、渔阳,向日檀、辽西,历平冈,出卢龙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贤王所理之地。一道西北发,自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历伊吾塞匈奴右地,即右贤王所理之处。”三道的中道包括了雁门道、云中道、固阳道,东北道包括平冈道、卢龙道,西北道包括陇西道、北地道,都要经过北边道的长城要塞。
今天,乌拉特后旗茫茫的戈壁草原是戈壁红驼的乐园。红驼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身姿优美、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千百年来,红驼一直陪伴着草原牧人穿越寒暑沙暴、不离不弃,成为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因此,戈壁牧人非常珍惜崇拜,将骆驼视为“苍天赐予的神兽”。近几年,后旗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养驼业,并于年成立了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后旗政府通过定期举办赛驼、驼球比赛等,调动牧民养驼的积极性,使戈壁红驼文化得以发展传承,同时也为草原上的牧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这,也是丝路古道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种文化遗存。(文/路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谢绝其他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