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学生在上思政课。丁根厚摄(人民视觉)图②:乌兰浩特市五一会址原址复建外观。资料图片图③:一名小朋友在跟奶奶学习民族刺绣。赖志强摄(人民视觉)图④: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资料图片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都贵玛——
“草原额吉”,诠释大爱无疆
本报记者张枨翟钦奇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有这样一位“草原额吉(妈妈)”,她抚育了28名各地来到内蒙古的孤儿,以坚韧和无私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食品短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多名孤儿嗷嗷待哺,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抚养。消息传来,许多牧民主动领养了孤儿。
当时年仅19岁的姑娘都贵玛,主动承担起28名“国家孩子”的集中抚养工作。他们当中,最小的刚满月,最大的也不过6岁。还是未婚姑娘的都贵玛从喂饭、把尿做起,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温暖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这样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他们;有孩子生病了,她就在深夜独自骑马,冒着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28个孩子全都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们陆续被当地牧民家庭收养,每当有家庭来领养孤儿时,都贵玛会叮嘱孩子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交代注意事项。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蒙古包,也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般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入党40多年来,都贵玛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承诺。如今,这28个孩子已经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哺育滋养他们的土地上。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党员武汉鼎——
扎根乡村,推广农业技术
本报记者张枨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把农业技术送到农牧民手中。他就是88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武汉鼎。
从年参加工作开始,他便扎根乡村,一干就是60多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入党40余年的武汉鼎,矢志为村民排忧解难,将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年到年,他先后到清水河县暖水湾村等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针对当地牲畜品种差、个体小、效益低下的现实,他帮助村民改变养殖习惯,不断进行畜种改良,使改良前体重只有20多斤的土种羊,提高到六七十斤。他还积极推广“丰产沟”耕作法、“深耕蓄水”耕作法等先进技术,收成越来越好,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年退休后,武汉鼎仍心系乡村,长期驻守在大阳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地。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年逾八旬的武汉鼎秉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继续坚持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60多年来,他先后在清水河县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鞋。他为清水河县“三农”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清水河县的山岭沟壑,留下他层层叠叠的脚印。
巴彦淖尔市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宝音德力格尔——
服务牧民,守护草原平安
本报记者翟钦奇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宝音德力格尔做的好事就有多少。”宝音德力格尔现任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从警23年来,他累计走访牧民23万人次,写下民情日记50余本,受到当地牧民广泛好评。
宝音德力格尔管辖的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户牧民散居在平方公里的戈壁上,最远的牧户距派出所达公里。一辆摩托车、一张地图、一副褡裢、两部手机,就构成了他的“临时警务室”。几十年如一日,他坚持每月深入辖区20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万多公里。
牧区里没有建筑标志和道路,也没有细化的地图可以参考。从年开始,宝音德力格尔历时10年绘制出一张“宝音图”。他以公路为主线,把发现的路线、牧户、参照物等全部标记在图上,并将这幅图录入了巴彦淖尔市警务平台。“宝音图”既是一份“联络图”,也是一份“爱民图”。
年3月,宝音德力格尔在恶劣天气下,经过3个小时的寻找,营救了一名迷路的牧民。而在一次出警途中,他连人带车翻进深沟,所幸被牧民救起。从救人到被救,从陌生到信任,20多年来,宝音德力格尔和牧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他说:“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牧民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我感到很踏实。”作为一名党员,宝音德力格尔坚守边疆,以责任感和对牧民的关心,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人民日报》(年05月10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