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孩子草原母亲丨28个孩子一个quo

从长三角地区来到内蒙古的这三千名孤儿,半数不到4岁,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这些孤儿先被安置在各个盟市的保育院,由经过培训的保育员来照顾。比如保育员都贵玛,接手的工作是同时照顾28个孩子。那么,三千个孩子究竟怎么养活,怎么养壮?这对19岁没有育儿经验的都贵玛和其他保育员都是挑战。

这些来自南方的孩子,进入保育院后,先由医生进行体检,然后依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等孩子们的身体恢复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疫苗接种等工作。

医院院长姜永禄:(先)给孩子普遍驱虫,大肚子都是蛔虫,(然后)再就是给孩子吃(小儿)麻痹糖丸,种牛痘,这些预防措施。

随着康复工作的有序展开,孩子们的身体开始好转起来。为了保证孩子们的日常营养,自治区上下克服着重重困难进行保障。

由于稍大些的孩子来到内蒙古时,已经习惯了南方的饮食,喜欢吃米饭,不喜欢吃面食。自治区就调集米来,同时调集白糖供给,以增强孩子们的体能。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保育院的一张拟定食谱。在这份食谱中可以看到,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制定出不同餐食。而牛奶、肉这些食品,在困难时期仍能提供上尤为难得。

姜永禄至今还能记得,那次保育院的牛奶没有了的这件事。当时,要是去远地方求援肯定来不及,于是姜永禄跟一位同事商量,要不先就近向当地牧民求援。

医院原院长姜永禄:他(同事)说,我找个马吧,我骑马下去,我跟牧民说一下,他就骑马下去了。(可)他(同事)还没回来呢,一个牧民就赶着牛车,用蒙古包包了一些奶坨子(冻住的牛奶),冻的。那奶坨子一看就是很多人家,都是牧民自己制作的。有锅形的,有缸子形的,有碗形的,包了一大车,完了送过来。后来我说给你们点钱吧,牧民就生气了,你这孩子是不是国家的孩子,我说是啊,我们是给国家的孩子,不是来卖的,你看这是很多牧民家的,你叫我来卖,我怎么和牧民说。

同类的事情在大草原上随时发生着。为了这些“国家的孩子”,大草原上的人们没什么舍不得的。

在四子王旗的脑木更苏木,这位叫都贵玛的老人,在“国家的孩子”到来的那年,才19岁。当时19岁的都贵玛,医院的统一培训后,当上了当地保育院的保育员。

然而,让都贵玛没有想到的是,她一接手工作就要照顾28个孩子。这28个孩子,最大的5岁,最小的还不到1岁。也就是说,都贵玛要做的是母亲,而不仅仅是做保育员,她得用母亲的爱与责任,来养育和守护这些孩子。都贵玛开始没日没夜地操劳:白天要给孩子们做饭、喂饭、烧茶、洗尿布,还要教孩子们学文化,晚上要给孩子们换尿布、温牛奶、喂牛奶,每天都忙得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四子王旗牧民都贵玛:休息不好,因为他们太小了,就怕磕着碰着,还有吃坏肚子了,得小心翼翼照顾。晚上睡不着(的孩子)就抱着睡,白天就洗衣服,完了就带着一起玩。

经过都贵玛一年多的全力照料,精心呵护,28个从南方来时又黄又瘦的孩子,个个健壮了起来,也都慢慢适应了内蒙古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的身体恢复好了,牧民们来领养的时候就到了,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都贵玛。

四子王旗牧民都贵玛:跟他们(孩子们)待的习惯了嘛,送走的时候,心里舍不得,那么多孩子,一下子都走了,心里空落落的。

从深厚的感情中、生发出来的舍不得,撕扯着都贵玛的心。但她只能接受这一现实,继续一如既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直到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孩子必须由家庭领养,而都贵玛还没有成家,所以这28个孩子,一个都不能由她自己领养。

目送28个孩子一个个离去,就是在经历28次的痛苦离别。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