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时期的六镇起义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是夏朝国君太康(夏启的儿子)的五个弟弟在太康被后裔打败失国后流亡时所作,是对太康失国的反省和总结,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对待人民百姓应该亲近而不是轻视不在乎,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就安宁了。我们用这话来总结南北朝“六镇起义”再合适不过了。

时间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当时北魏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山西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市东北),那个时候北魏的塞北边境是强大的“柔然”国随时侵犯,国境内又有高车(敕勒)和山胡这两个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北魏朝廷为了对外防御柔然,对内牵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先后自东而西设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六镇”,这六镇是典型的军户制度,被分配在六镇中的官兵守边搞军事,老百姓和军士家属搞屯垦农业支持军事(边塞土地贫瘠其实能帮助提供的补给很少,主要还是靠朝廷的补给)。

这个制度里面有一个对后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里面——部落兵。北魏这个国家是鲜卑族人建立的,其所依靠的军队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当时的部落兵身分地位很高,作战又都很勇猛,像六镇这么重要的军事重地,朝廷当然是派部落兵镇守再合适不过了。

这么安排本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可是后来孝文帝迁都到了河南洛阳,这事就开始出现不寻常的地方了。为了安全保卫工作,孝文帝理所当然的抽调六镇兵马中的很大一部分部落官兵随行,后来这部分部落官兵也很自然的跟随皇帝和贵族在新都定居下来。问题来了,随皇帝迁都洛阳的这部分部落官兵因为挨着皇帝近,平常也好办事,自然得到皇帝和贵族的亲近,今天一个封号明天一个赏赐,身份越来越显赫;而那些世守六镇的部落官兵们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他们一直在远离京师的边塞苦寒之地,终日只能和黄沙为伴,虽然有部分屯垦的支持,但是边塞土地贫瘠,主要生活来源还是依靠朝廷的给养,自然就越来越落魄,身份地位也越来越低。再回头看看京师附近的贵族和部落官兵,身处京城繁华之地,生活物质上吃香喝辣,锦衣华服,这就引起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

直到北魏末年,这种身份待遇引发六镇军民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加上朝廷吏治的败坏,六镇军民早已人心浮动…

终于在公元年,正光四年,怀荒镇的农民怨恨镇将于景不发粮廪(lin)(这就严重了,大家想想,本来眼看着京师的部落官兵吃香的喝辣的,贵族们醉生梦死,这些常年驻守在边塞苦寒之地的部落军士已经对朝廷非常不满了,你这还不给发补给粮食,这还了得!这里可是边塞重镇,平常都是以军事活动为主的,这里的人拿起锄头是农民,拿起武器就是军士啊,不直接反了都对不起自己的满腔怒火。),于是乎就把镇将于景给杀了,首先发起起义。不久,另一个叫沃野镇的也发生了聚众杀镇将之事,至此一颗小火苗迅速燃成了熊熊大火,北魏六个军事重镇先后全部加入到了叛乱中。

这场由北魏边塞军事重地“六镇”军民所引发的起义在历史上称之为“六镇起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