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我说我一定要来,我是来接嫦娥回家、回祖国。”◇航天是我们走在前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中国探月工程在空间科学探测领域实现了多个“首次”:如获取了分辨率7米全月图;获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月球背面甚低频天文观测填补了国际空白等,推动我国深空探测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近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探寻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航天工业到“大航天”《瞭望》: 你是如何从做导弹转向深空探测领域的?栾恩杰: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安排的。上学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工程师,能修缝纫机、手表。后来我们要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电气化时代,所以我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但开学后我刚到宿舍把行李放好,就有人告诉我,我不在这里住,说我是二部的,我当时一头雾水,不知道二部是干什么的。我按指引坐车来到哈尔滨航校附近的一块场地,那个地方归哈工大管,我们是自动控制系,我的同学报的也不是这个系,都是从别的系转过来的。我主攻导航仪里面的陀螺研制,可以用来导弹制导。这在当时都是保密的,我们的教材上课时发下来,下课时要上交,不能带走。可见那个时候哈工大就在为国家航空航天准备控制系统专业人才。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航天工业部,在七机部从事导弹研究。这是一个要完成国防任务、为国防做服务的工业部门,我感到身上任务艰巨。把手头任务做好,是我的首要目标。 我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是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弹道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担任型号总指挥。潜地导弹不光在中国,在欧美国家都是作为绝密武器进行研制,很少有资料可以借鉴。年,在没有国外任何技术援助和缺乏固体型号研制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国产“巨浪一号”潜射固体导弹研制资料图我们规划第一步先在陆上的发射台发射,成功发射之后,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的发射环境,台、筒试验成功后进行潜艇发射。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步发射试验程序,但每一步都失败过。不过我认为,失败是一个过程,说明我们的理解与实际还有一定距离。失败是在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在哪一点上要加强,当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补上了我们的短板,成功就在我们前面。面对失败,大家齐心协力,从细枝末节里找到核心切入点。最终“巨浪一号”的设计工作年宣告完成。年10月“巨浪一号”由潜艇水下发射成功。从最开始论证到最终发射成功,用了18年时间。由于“巨浪一号”装备于潜艇,我们有了自己的水下盾牌。
之后国家提出“巨浪一号”要上岸,发展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我又做了东风-21弹道导弹研制总指挥,之后也参与了很多其他型号的研制。
东风-21甲弹道导弹发射资料图导弹和深空探测都属于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导弹可以做运载火箭,把弹头换成卫星,就可以送卫星入太空。年,国务院任命我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航天局规划的一大任务就是开展空间科学,这顺理成章地引起了我们对探索外太空的思考,我的工作方向也转到深空探测领域。《瞭望》:年,你倡导并组织完成我国第一份航天白皮书,首次明确我国航天由单一的航天工业扩展至包括应用和科学的“大航天”,这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如何看待它对中国航天的意义?栾恩杰:以前我们一说航天,就说航天工业,之后又称为航天科技工业,但总的认为航天只是国防工业。我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后,国家要求我们做中国航天的战略研究,完成行业规划。
当时国际上的情况是,航天已经形成产业化趋势,航天应用非常普遍。美国有通信、导航、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在科学研究方面,国际航天已经进入到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应用阶段,他们把空间作为平台和领域研究科学问题,在空间研究空间、在空间研究地球、在地球研究空间。 经过充分研究,我们得出的一个切入点就是要做“大航天”,这是一次技术上的“分裂”,往上要发展空间科学,在空间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空间的科学问题,探索外太空,这就有了后来的各种空间科学计划;往下做航天应用,包括军用、民用、军民融合应用。例如我们发射了一系列高分卫星,今后要继续发射组成星座,建设对地观测基础设施。“大航天”把航天事业从工业扩展到了海陆空天领域。年我们发布的第一份航天白皮书是对“大航天”的战略性安排,后面发布的《年中国的航天》《年中国的航天》《中国的航天》等几份白皮书是战役性的安排,是对第一份白皮书的细化落实。“这是我们对祖国的约定和承诺” 《瞭望》:探月工程完成“三步走”并完美收官的过程,是否也就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过程? 栾恩杰: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的首选站,因为它离地球最近。年2月10日,被列为我国未来15年“16项重大科技专项”的月球探测工程终于有了自己的标识。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将纸鸽在标识上探月工程,首先考核的是火箭的运载能力。从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没有大推力火箭就无法把卫星发射到月球上去。世界上虽然参与国际空间活动的国家很多,但是有大运载能力的国家并不多。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还在研制“长二捆”(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时就议论过,我们要到月亮上去。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国家立项,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长二捆”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首次突破助推火箭的捆绑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火箭推力得到提高,其他各种型号的大推力火箭不断发展,我们有了去月球的可能。本世纪初,我们依据国际探月经验,提出我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年初,国家正式对外宣布启动绕月探测工程,到年底嫦娥五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 长征二号捆(CZ-2E)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航天任务,开创了中国航天多个第一,我们成为从月球取样返回的第三个国家,我国进入世界月球探测技术的第一梯队,这为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打下了关键基础。可以说探月工程完成“三步走”并完美收官的过程,就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过程。 但同时应该看到,国际航天事业由很多不同水平的航天国家组成,在不同水平的国家里面,我个人认为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水平。虽然我们有些航天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可以开展一些同水平的合作,但我们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我们仍是一个航天大国,航天是我们走在前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瞭望》: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你当时也去了四子王旗,有什么感想? 栾恩杰:我之前说过一句话就是,待到四子王旗会,嫦娥回家,工程大计好收官。实际上我早就定了要去接场,很多同志都劝我不要去,因为那里半夜是零下30摄氏度,而且距离指挥所有几十公里远,交通运输不一定安全。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那里也没有我的任务了。但为什么我一定要去,这是我们对祖国的约定和承诺。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当论证探月工程的时候,我们充满了自信,向党中央承诺要完成“三步走”,我们会一步一步完成。但一旦任务下达的时候,你会发现下定决心与实现这个目标差距是巨大的,我们是要把想法从一张纸变成现实,将一个设想、一个梦想实现,这是非常难的。我们航天人用17年的奋斗,完成了探月工程“三步走”,使我们国家进入到了能够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深空探测先进国家行列。所以我说我一定要来,我是来接嫦娥回家、回祖国。我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实际上我们是很悬的。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差半个月就到年了。如果到年完成任务就不是我们过去的承诺了,我们中国人做事是讲究有头有尾的。天问一号是我们国家派去的独胆英雄《瞭望》:今后还有哪些月球探测计划?栾恩杰:我们朝向星辰大海。今后我们要推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探月工程四期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一基本型由运行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多个探测器组成,基本型将具备月球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在月球极区探测任务规划中,嫦娥七号将对月球南极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进行综合探测。嫦娥八号除继续开展科学探测试验外,还将进行关键技术的验证。栾恩杰接受央视采访资料图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25吨。为了满足未来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的需求,火箭推力要更强。未来我国将研制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现在论证阶段基本完成,进入到立项的后续阶段,国家正在部署工作,争取在“十四五”能够开始重型火箭研究。实际上,近地轨道达到吨级的这样一个载荷,我们就可以到月亮上去了。 《瞭望》:你现在还承担了哪些工作?栾恩杰:我已经退出深空探测任务一线,现在担任长征五号、嫦娥五号专家组组长,兼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专家顾问组组长。嫦娥五号已经收官,长征五号后面还有很多任务。
现在主要是协助年轻人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干,帮忙不捣乱。因为我已经不掌握他们具体每一步运行的情况,瞎插嘴是影响工作的。我也会主动告诉他们一些我的经验教训,积极完成他们需要我做的一些工作。《瞭望》:如何评价目前天问一号的工作?栾恩杰:年7月23日,我们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美国等国家的火星探测计划,第一步都是环绕火星,第二步是落下去。我们这次一次就跨了两步,天问一号在火星上一次完成绕、落。到目前天问一号非常好地完成了前一阶段任务,后面只要我们成功实现了降落,天问一号上搭载的巡视器就会走到火星上进行巡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是对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考验。因为火星距离地球太远,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单向通信时延达10分钟以上,我们在地面无法对制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只能依靠探测器自主执行捕获策略。天问一号的一系列任务,需要靠它自身的自动控制、自动感知、自动故障诊断和自动处置能力来完成,所以它是我们国家派去的独胆英雄,是单枪匹马的勇士。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作者
扈永顺编辑
王艳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