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返回舱是能够发出位置信息和信号的,其次返回舱需要专业的搜寻队。
返回舱是如何着陆的
航天员在完成任务后,是要回到地球进行修整的,这时候就要用到返回舱了。
返回舱返回地球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软着陆阶段。
分离撤离阶段:
首先宇航员要设置好空间站内相关参数,然后撤离到载人飞船内。
进入飞船后,要立即穿上舱内压力服,并进入返回舱值守。同时配合地面控制中心将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实施分离。
这个阶段要防止打开双向压力舱的时候,出现压力泄露,一旦压力泄露会对宇航员产生致命的威胁。
制动飞行阶段:
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分离后,首先要调整姿态。就像我们开车回家时,要把车头调到回家的方向一样。
飞船在水平方向逆时针转动90°,变为横向飞行状态。之后,轨道舱与返回舱以每秒1~2米的相对速度分离,轨道舱留在太空轨道中,返回舱和推进舱形成两舱组合状态。
组合舱继续调整姿态,变成推进舱在前、返回舱在后的倒飞状态。
推进舱点火制动,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最后调整仰角与地球大气层形成一个合适的角度,才能返回地球。
自由滑行阶段:
进入返回轨道后,受地球引力作用,开始呈自由滑行状态。当滑行到距离地面公里处时,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分离过程中,因为速度过快,返回舱会剧烈抖动,并伴随着缓慢翻滚。宇航员是十分难受的。
推进舱在进入大气层后,因空气摩擦而烧毁。
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要调整角度,减少大气摩擦。
再入大气层阶段: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公里时,空气的密度开始变大,空气与返回舱产生剧烈的摩擦,返回舱底部温度高达上千度,整个返回舱表面也被大火包围。
由于返回舱内有特殊的隔热材料,宇航员不会感受到高温的。
返回舱下降到距离地面35—80公里时,进入“黑障区”。由于电磁屏蔽没有无线电信号,不能实时通信、测量。
尽管只有短短4分钟,却是最难熬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舱内宇航员什么情况。
软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下降到距离地球10公里位置时,引导伞、减速伞、主降落伞会依次打开,返回舱开始减速。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时,反推系统启动,最终将返回舱的下降速度控制在2米/秒左右,返回舱安全着陆。
返回舱着陆后,定位系统、信标设备会全部打开
返回舱着陆后,我们会看到大队人马搜寻。米-17、MV3、猛士车、乌尼莫克全都出动了,医疗队、搜寻队、开舱手、国旗手等等一应俱全。
搜寻返回舱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空中搜索,另一部分为地面搜索。
返回舱在执行制动飞行阶段时,搜索队伍就已经待命了。搜索指挥机、搜索通信直升机、搜索直升机进入待命空域。
同时,地面设备开始工作,实时跟踪返回舱信号,并记录相信信息,反馈给搜寻队。
当返回舱脱离“黑障区”后,信标机开始工作,空中搜索队伍第一时间捕获信号,锁定返回舱的大概位置。
但此时,搜寻队伍不能靠近返回舱,一是防止与返回舱抛出的防热大底相撞,二是防止干扰返回舱正常着陆。
返回舱着陆后,闪光灯、北斗定位系统、信标设备等全部自动打开,附近的搜寻队根据信号和数据快速找到返回舱。
找到返回舱后,搜索指挥机率先落地,指挥长下命令后,其余直升机按照预定方案、顺序在指定地点落地。
一部分搜寻人员收集返回舱的散落物,工作完毕后,乘坐散落物搜寻机离开现场。
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医疗队。
航天员着陆后,有没有受伤,受伤就需要医疗队及时治疗。
没有受伤,就被送到医监医保直升机上,脱掉航天服,进行重力、生理等多项测试。之后,分别送到医疗直升机上,每架直升机只能搭乘一名航天员。
直升机配备5名医护人员,并且配备航天急救药、航天员配血、急救仪器、手术台。
航天员的药品和血浆都是从北京空运到着陆场的。
航天员身体指标正常的话,将直接搭载专家飞往北京。整个过程都有医院的专家医疗队护送,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航天员是无价之宝,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搜寻到
首先航天员选拔十分苛刻:
年龄:选拔年龄25—35岁,平均上天年龄43岁;
身高:1.6—1.72米;
体重:55—70公斤;
身体状况:无蛀牙,无疤痕,无慢性病,骨质健全;
学历:本科;
专业:航天相关专业;
婚姻状况:男性需已婚,女性需已婚生育;
选拔范围:空军强击机或歼击机合格飞行员,飞行时间小时以上。
按照这个标准说万里挑一绝对不过分。
此外,意志力和心理素质都必须是顶级中的顶级,才有可能成为航天员。而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品格更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符合条件的人选真的所剩无几。
航天员必须文武双全:
航天员要经过10~15年的大量训练才有资格进入飞天任务的候选名单。
航天员的训练包括超重耐力训练、失重训练、出舱训练、舱外训练、虚拟现实训练等等。
超重耐力训练:
要求航天员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8g),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维能力。
普通人能承受3倍重力加速度,飞行员要求5倍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则要求达到8倍重力的加速度,持续时间为40至50秒。”
在进行8倍重力加速度训练时,航天员全身的血液好像被甩到脊柱上,五脏六腑好像被压成了一张薄薄的纸片,呼吸异常困难,心率达到了。
“每次训练,在强大作用力下,航天员都会脸部肌肉变形、呼吸困难、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流下。
失重训练:
失重训练是在1:1的模拟失重水槽中完成的,失重训练相对于超重相对轻松点,更多的是技巧类训练。
失重训练要求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完成出舱活动。包括开关舰门、太空漫步、舱外维修、更换部件等等。
出舱训练:
出舱训练同样配备了模拟设备,可以给航天员一个真实的太空触觉。
出舱训练包括宇航服、气闸舱、舱门检漏设备的使用,故障排除等等。听上去并不难,但是航天员要求掌握其原理、结构、操作流程,达到闭着眼就可以操作的程度。
为什么要求如此高呢?因为在太空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酿成大祸,甚至是阴阳永隔。
虚拟现实训练:
利用AI训练器,完成模拟出仓、返回、在轨工作等。
航天员每次上天前,都要在地面进行全流程演练2—3次。
除了专业训练外,还有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
航天员在太空工作时,更加依赖上肢力量,例如:攀爬、推拉、维修等。
体能训练合格的航天员,上肢力量和皮划艇、体操运动员相当。也就是说每个航天员都是一个专业运动员。
理论学习:
理论知识重点学习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自动控制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基础、地理与气象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力学基础、电工电子学基础、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理论基础和文学艺术修养等。
授课老师大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教授。
心理训练:
你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回到地球后得了抑郁症,他的搭档也出现了精神问题。
我国航天员杨利伟独自进入太空,他遥望地球时。会不会孤独?会不会害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强大的心理。就必须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心理训练,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敢为性、临危不乱的能力。
我国航天员心理训练包括结合性心理训练和专业心理训练两种。
综合性心理训练:
与航空飞行、跳伞、求生等训练相结合,提高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
例如:野外生存训练、模拟飞机失事训练、低温、无援助训练等等。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他们的具体表现,分析他们的思维、心理,找到弱点,及时解决这个弱点。
专业心理训练:
心理专家会有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授课,如何放松心理,如何管理情绪等。如何通过身体方面的协调缓解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
我们一提到航天员,首先想到的就是杨利伟。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火箭发射前,杨利伟的心率增加到次/分钟,在太空执行任务时心率基本保持在75~85次/分钟,在孤独的太空中,他神态自若、平静入睡。
在技术条件不完全成熟,在忍受巨大的痛苦(共振),第一次,独自一人进入太空完成任务。杨利伟真的是我们的骄傲。
其实每个航天员都是一名身体素质极佳的专业运动员、航天专业博士、心理专家。
如果一定要用钱来衡量航天员的价值,他们每一个都价值亿。
很多人说培养一个飞行员需要万人民币,差不多需要飞行员同等质量的黄金来衡量。
而培养一个航天员需要亿人民币,差不多需要航天员同等质量的钻石来衡量。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经说:国家为了选拔一名宇航员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
要知道一个流量明星姑且还有几名助理、房车护驾呢。
一个价值几百亿的返回舱,难道不应该出动大队人马第一时间搜寻到吗?更何况里面还有我们的航天英雄。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身体十分虚弱,需要保护
太空是微重力环境,这种环境与地球表面相差很大。在这种环境中,航天员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脏萎缩等症状。
骨组织流失:
在地球上,我们的骨骼适应了1g的重力环境。在失重状态,我们的脊柱、骨盆、上下肢的骨骼压力骤减。
没了压力,肌肉运动又减少,骨骼刺激减弱,从而导致骨骼中的钙脱离骨基质,造成骨组织流失。
具体的来说,我们的骨骼中存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就像“拆迁队”,目的是分解骨中的无机质并释放出钙离子。成骨细胞就像“建筑队”,目的是合成骨基质。
在1g环境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互相配合,共同把我们的骨骼维持在正常状态。
在太空中,这种平衡被打破了,破骨细胞异常活跃,成骨细胞反而被抑制,最终导致钙流失,形成骨组织流失。
骨质流失严重的话就可能造成骨折,因此骨质流失已经成为航天员面临的各种风险之首。
根据调查,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航天员,脊柱骨密度平均每月下降0.9%,髋关节骨密度平均每月下降1.4%-1.5%。
即便宇航员完成任务返回地面,骨组织的恢复也是非常缓慢的。三个月造成的骨组织流失,就需要三年来恢复。
因此我国的天宫号空间为航天员准备了特殊的健身器材。航天员可以使用骨骼对抗仪敲打人体对应穴位,刺激骨骼,以应对骨质疏松,保障骨骼健康。
血液减少,心脏萎缩:
心脏萎缩的原因也是身体自适应的结果,血液给人体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失重状态下,人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降低,心脏也随之萎缩。
好在心脏萎缩是可以自愈的,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经过科学的锻炼,心脏就会恢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回到地面时,是不能立即站起来行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航天员都是坐在椅子上,或者躺在担架上的原因。
返回舱着陆后,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带着专业的医疗队奔赴现场,保护好我们的航天英雄。
着陆场的主要任务就是返回舱着陆后,进行搜救任务。
返回舱着陆地点也是有要求的,不能在森林、大山、大河、冰川中,否则搜救任务增加几倍,一不小心落在珠穆朗玛峰的话,那就没法搜救了。
我国的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大草原,四子王旗着陆场。它和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着陆场、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俄罗斯载人航天主着陆场等世界著名的航天着陆场齐名。
我国的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飞船,都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二、神舟十三则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东风着陆场有2万平方公里,比四王子旗着陆场(多平方公里)大10倍,而且东风着陆场地形复杂多样,有沙漠、戈壁、山地等多种环境。
面积越大意味着搜救作业难度越大,动员的搜救人员也就越多。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大的着陆场呢?
面积越大,返回的机会就更多,返回的时间也更短。
首先,空间站飞行时,高度和角度都是变化的,而返回舱返回时同样需要调整角度,以准确着陆。
着陆场面积增大10倍,也就意味着返回舱调整的时间和角度更加灵活,返回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返回时间也会缩小很多。
我们的神舟十二号返回时间就比神舟十一号缩短了9个小时,这就有东风着陆场的功劳。
面积越大,越容易搭建一支强大的搜救队:
随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地发展,返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也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常态化搜寻队。
东风着陆场足够大,而且更加靠近酒泉发射中心,能够容纳更多的搜救人员、搜救设备,同时还与酒泉发射中心互相配合,紧密联系。
在未来,每年两次返回任务,工作量增加一倍,设备、人员需求也更多,常规训练也大大提高,这些都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着陆场。东风着陆场就能够满足。
东风着陆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合适:
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虽然不利于人类居住,却是飞船返回的极佳场所,而且更方面做保密工作。
东风着陆场地形多样,有沙漠、戈壁、山地,基本涵盖了需要进行试验的各种着陆地形。
总的来说,返回舱着陆需要一个大的着陆场地,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搜寻队。
问答总结
返回舱着陆后会自动打开所有的定位系统、信号标、信号灯,方便搜寻队的定位和搜索。
不用担心被他人非法定位,因为这些系统全部国产化,而且返回舱着陆点均在我国内陆。
返回舱内有我们很多科研资料、我们的航天员,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搜寻到,并且保护好他们的安全。
空中搜寻需要搜索指挥机、搜索通信直升机、搜索直升机、医监直升机、医疗直升机等,地面搜素需要猛士车、乌尼莫克、吊车、运输车等等。
人员方面需要指挥长、驾驶员、医疗队、开舱手、国旗手等等,这些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
一个流量小生都前拥后簇,我们航天英雄不更需要专业的搜寻队保驾护航吗?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