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舱着陆时会发出着落位置,但能不能以争分夺秒之势迅速地协作航天员打开舱门,甚至及时处理一些非常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舱门打不开缺氧,天气异常,野兽伤害,返回舱滚动等等情况。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之后就处于无动力状态
当载人航天飞船上的宇航员收到地面指挥中心的返回指令后,就可以启动与空间站的分离工作,成为独立的飞行器,这个时候飞船和空间站虽然分离但仍然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速度不变。
别看飞船和空间站处于缓慢地分离状态,但其他它们的轨道速度大概有8千米/秒,所以想要返回地球就必须对飞船进行降速。飞船速度下降之后,它的惯性离心力就会下降,然后就会逐渐被地球引力往地面拉,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由滑行的阶段。
空间站并不是呈现圆心的轨道环绕地球,也并不是在赤道上空盘旋,而以一定倾角的椭圆轨道环绕地球,比如“天宫一号”运行在高度约公里,倾角约42.85度的轨道上。如此通过计算返回的时间和角度就能实现比较精准地降落区域着陆。
当飞船高度降至距离地面公里处时,返回舱和推进舱就会分离,推进舱才有能源和动力,之后的回程返回舱就以无动力的状态自由下降。
返回舱发出的定位信号不能一直接收到
进入大气层之后飞船仍然以千米/s的速度和大气层进行摩擦,产生高温燃烧。由于高分子材料的作用,舱内温度最高也仅有30摄氏度左右。当返回舱表面温度极高的时候气体、灼烧的防热材料就会形成等离子区域,这样返回舱和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就会被隔离,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黑障”。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40公里左右,就已经基本脱离“黑障区”了。到了距离地面10千米左右高空返回舱和空气摩擦速度已经降到了米以下,这时返回舱内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来判定高度从而自动打开引导伞,再通过引导伞带出减速伞。
要知道高度从公里降到大约8公里的开伞点,只有秒时间,可见返回舱从进入大气层到着陆的时间非常短,其中间还有“黑障区域”,最主要的是返回舱并没有动力,仅携带降落伞的返回舱会受到风速、风向、返回舱质量、气动因素、速度、姿态偏差等等的影响,而没有办法主动地调整姿态,所以返回舱并没有办法实现手机定位导航那样的精度,但能落到指定区域范围内已经算是极高的精度了。
返回舱着陆变数太多
正是因为返回舱着陆变数太多了,所以地勤搜寻、搜救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四子王旗着陆场面积可谓是地域辽阔,地势平坦、人烟稀少。
所以搜索、救援、救护用的大车、小车、直升飞机随时机动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