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困难时期照顾28名孤儿,草原妈妈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31.html

人物简介:都贵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年4月生,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楚天都市报10月9日讯(记者刘毅)从呼和浩特径直向北,越过连绵的大青山,便是广袤的杜尔伯特大草原。59年前,28名上海孤儿翻越群山,来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他们被牧民亲切的称为“国家的孩子”。那年,都贵玛被选到旗保育院当保育员。在孩子们被牧民领养前,她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草原额吉(蒙语:母亲)。59年弹指一挥,当年那群嗷嗷待哺的孤儿早已在这片草原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回望来路,已经77岁的都贵玛觉得,她这辈子过得值。

“国家的孩子”

年到年,史称“三年困难时期”,成为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

饥饿席卷了整个中国。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许多孤儿更是因缺乏食品,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知道情况后,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寻求帮助,乌兰夫当即决定从内蒙古向上海等地紧急调拨一批奶粉、炼乳、乳酪。

考虑到这些援助只是暂时性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孤儿都接到内蒙古,让牧民们来抚养。自治区的领导们相信,草原人民会欢迎孩子们,会养育他们。

年从春到夏,随着一列列北上的列车,近千名来自上海的孤儿来到内蒙古。到年,内蒙古一共接收了约名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为了能让孩子们被收养前调养好身体,适应北方的天气和饮食,他们先被安置到内蒙古自治区各个盟市或旗县的保育院集中抚养。

一份档案记载了孩子们初到内蒙时的身体状况。年,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从上海接运92名孩子,两岁以下的有60名,这些孩子%有佝偻病,一度营养不良是普遍现象,二三度营养不良占到15%—20%。

那时的都贵玛还是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一名牧民,因为读过书,做事认真,被生产大队挑选到四子王旗保育院当保育员。

刚接到任务时,都贵玛自己心里也没底。自己从没照顾过孩子,何况家中还有年迈的姨妈要她照顾,牧场里的羊群也指望她去照料。但双亲早逝的都贵玛知道,失去母羊的羊羔是多么可怜。她叮嘱姨妈保重身体,将羊群托付给生产队,毅然承担起照顾孤儿的任务。

孤儿们的额吉

年5月,都贵玛从呼和浩特接了28个孩子到旗里,他们最大的5岁,最小的不满周岁。

一接到孩子,都贵玛给他们换上了新衣服。“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孤儿们的新生,意味着他们成了草原的孩子。”都贵玛说。

保育院最先设在乌兰花镇,到了年10月前后,就搬到了公里外的脑木更苏木。

“7—12个月的幼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7时30分牛奶、馒头;10时30分牛奶;晚6时30分牛奶粥;晚10时牛奶。1周岁半左右的孩子,除三餐外,夜里2点加牛奶一次。大班儿童:一日三餐,每天一次早点,一次水果。”

看到当年保育院的这份食谱,不难想象,每天仅仅喂饱这28张小嘴都会让人忙得不可开交,何况还要教孩子们蒙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晚上哄他们入睡,深夜起来给他们把尿……

都贵玛说,孩子生病了最让她着急,医生都在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她要骑马去找,路上还要提防着草原狼。

困难不止这些。年的内蒙古也因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奇缺,都贵玛一个月只有28斤米面做口粮,对于一个整天劳碌的牧民姑娘,这点粮根本不够吃。

有牛粪烧着的蒙古包才不冷,有爱撑着的日子才不苦。牧民们都来帮助都贵玛,他们替她到几公里外的河边打水捡来牛粪。孩子们爱上了她,喊她“额吉”。都贵玛从此觉得他们不再是孤儿,不只是“国家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一天天壮了,分别的时刻来了。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家庭开始陆续收养这些孤儿,他们兴高采烈给孩子们换上新衣,让孩子们再次获得新生。

都贵玛舍不得孩子们,她想留下一个,可因为未婚,她不符合收养条件。“养父母会好好照顾他们的,孩子们会过上幸福的生活……”都贵玛流着泪安慰自己。

“这辈子过得值”

抚育28名孤儿只是都贵玛在奉献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年,都贵玛随旗里的妇产科专家学习,改善当地接生人员急缺的情况。千百年来,地广人稀的杜尔伯特草原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临盆分娩对于当地妇女就是一道“鬼门关”,许多产妇因此痛苦一生,甚至命丧黄泉。身为嘎查(蒙语:村)妇联主任的都贵玛看在眼里,心中酸楚。她随专家学习,跑几十公里路向老医生请教,自己逐步摸索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十几年间,她放牧的同时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

4岁的孟克吉亚兄妹三人不幸失去了父母,都贵玛将他们接回自己家,让孩子们重新得到母爱的呵护;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她义务帮扶其他年老、患病的牧民;古稀之年,她还当起当地边防派出所的“编外”教导员,激励边防官兵为国奉献……

“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都贵玛一生的奉献,赢得无数赞誉。

走进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宽阔的柏油路,大型的商场,漂亮的学校……和59年前相比,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都贵玛也从嘎查搬到了镇上的居民小区,冰箱、平板彩电、智能手机……这位77岁的老人,生活跟随着时代潮流。

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女儿照料,当年的那些孩子也会时常来看望。得知记者远道来采访老人,当年的孤儿巴图斯楞特意赶到都贵玛家中。

巴图斯楞说,因为当时自己小,完全不记得都贵玛额吉照顾过她。到了七八岁时,养父母才将身世告诉她,都贵玛是她的另一位额吉。此后,28名孩子相互取得联系。以前在牧区,虽然大家住的分散,但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都贵玛。现在她也搬到镇上了,来看老妈妈就像回娘家串门一样。孤儿们还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