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场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14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载人飞船返回舱选定安全的返回着陆场区,完成返回舱在返回着陆段的测控通信任务,搜索、寻找着陆后的返回舱,救援航天员,回收返回舱和有效载荷,并提供着陆场区的通信和气象保障服务。
神舟九号返回舱着陆于四子王旗着陆场自二十一年前神舟一号任务以来,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四子王旗着陆场”就被选定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主着陆场,先后出色地完成了神舟系列5艘无人飞船与6艘载人飞船的搜索回收救援任务,在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任务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有主着陆场,当然也就有与之对应的“副着陆场”,同样位于内蒙古地区的“东风着陆场”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气象备份着陆场”。
十六年前东风着陆场进行航天员逃逸搜救演练气象备份着陆场的首要标准就是与主着陆场的气象相关性要尽可能地小,意思是当主着陆场出现恶劣气象条件时,备份着陆场要有与之不同的气象条件,这就要求主备份两个着陆场有足够的间隔距离,比如东风着陆场与四子王旗着陆场的直线距离有将近一千公里。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空间站时代,并已先后实施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5次发射任务,工程条件与昔日相比已经大为不同,着陆场的选择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即选定东风着陆场为“唯一着陆场”,曾经的主用着陆场“四子王旗着陆场”基本可以宣布退出载人航天的历史舞台。
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的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天宫空间站首次载人返回任务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已于上周五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相较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有一项核心优势就是“大”,后者面积约为两千平方公里,前者则是两万平方公里。
空中视角看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东风着陆场着陆场区面积广大对于载人飞船返回任务至关重要,在载人航天工程前两步任务中,神舟飞船返回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返回时的轨道高度、轨道倾角相对恒定,甚至从发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确定返回瞄准点。
神舟十一号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画面进入空间站时代就完全不同了,首先轨道高度不恒定,空间站组合体也不会为了载人返回任务刻意大幅调整轨道,以往返回时飞船工作轨道通常是公里左右,而现在则是公里左右,不仅轨道高度更高而且变化范围更大。
同时空间站运行过程中还有应对突发险情的应急返回任务,要求每天都具备返回条件,返回轨道不再恒定,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面积更为广大的东风着陆场具有更强的任务适应力,它可以根据返回条件约束在多个瞄准点中灵活选择。
空间站组合体不会为返回任务大幅调整轨道除了面积广大,东风着陆场还有诸多核心优势,以往神舟载人飞船任务频次较低,通常两到三年才有一次发射,而进入空间站时代后每年都至少有两艘神舟飞船任务。
四子王旗着陆场多为草原地貌,搜索救援回收任务不可避免地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相对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东风着陆场则不同,广袤的沙漠戈壁地貌人烟更加稀少,更有利于频繁地实施搜索回收救援任务。
四子王旗着陆场位于阿木古郎草原,图为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画面同时,东风着陆场临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以就近利用陆基测控资源与气象保障设施。
既然东风着陆场有着如此众多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以前没有将其设为主着陆场?
东风着陆场沙漠地貌因为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带搜索回收救援任务是世界级难题,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任务能力,随着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如今我们终于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这才有条件将其设为“唯一着陆场”。
东风着陆场空中搜索队开辟的直升机戈壁地貌起降场坪“唯一着陆场”的表述比起“主着陆场”更进一步,意味着不再需要备份着陆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进入空间站时代后,神舟飞船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自适应预测制导技术”,不仅着陆精度更高,而且地面回收系统在执行搜索救援任务的响应速度更快且落点预报精度更高,加上更加广袤的着陆场区,即便没有气象备份着陆场也完全可以满足任务的各种需求。
神舟十二号返回之“舱落人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启用是5年前的多用途缩比返回舱任务,去年更是高标准地完成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大约在四年前载人航天工程就已经选定东风着陆场为“唯一着陆场”。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着陆于东风着陆场四子王旗着陆场去年执行搜索回收嫦娥五号返回器任务也许表明这里尚存有一定的任务空间,但去年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历史征程即将开始,该型飞船未来肩负着载人登月的历史重任。
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两大工程不仅要在月球表面会师,更要在地球之上实现握手,其标志就是着陆回收系统的高效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