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保国
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
内蒙古第十届政协委员
曾任《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主编助理、特约撰稿人、《新时代艺术名家》学术主持、艺术顾问。
曾在《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览》、《中国书画报》、《中国画市场》、《中国画廊》、《中国城市金融》、《书画名家报》、《巨匠之门》、《新时代艺术名家》等全国多家刊物发表美术评论20余篇。
曾在《中国书画报》、《中国画家》、《时代名家》、《艺术镜报》、《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第四期研修班作品集》、《内蒙古日报》、《乌兰察布文艺》等全国多家刊物发表美术作品50余幅。
草原系列作品被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石齐画院美术馆、内蒙古政协书画院、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内蒙古四子王旗美术馆、《中国画家》杂志社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
-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插队。
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乌盟师范学校美术专业。
年7月结业于内蒙古大学首届妥木斯油画创研班,师从妥木斯先生。
年7月毕业于北京画院,师从石齐、袁武先生。并师从贾浩义、杨刚、刘巨德先生。
艺术成就:
年1月25日《内蒙古日报》记者专访——“打造草原画派品牌”。
年策划《艺术丰碑——当代中国画名家巨幅画作展》并任学术主持,年4月26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主办,参展画家有张仃、李宝林、贾浩义、史国良、龙瑞等50位当代著名画家参展。
年12月8日参加北京“中国气派——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学术邀请展暨高峰论谈”。
年1月22日内蒙古政协两会访谈——直通两会(乌兰察布电视台呼和浩特演播室专访)“慕保国文化访谈”专题。
年6月18日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首届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油画作品《大漠风》参加展览。
年作品《唐人马球图》被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收藏。
年出版《实力派精英——慕保国专集》画集。
年12月3日《内蒙古日报》发表“写意草原——慕保国草原鞍马人物”专题,由评论家贾德江撰文。
年作品《大漠风》在北京翰海年秋季拍卖会当代书画专场成功拍卖。
年12月20日由中国艺术报道主办,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世纪风华——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作品《穿越草原》参加展览并被收藏。
年作品《伯乐相马图》、《秋郊牧猎图》等被个人收藏。
年3月28日油画作品《大漠风》参加荣宝斋(呼和浩特)分店举办的“草原视界·风格世纪”展览。
年作品《吉祥蒙古》在北京翰海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当代书画专场成功拍卖。
年作品《大漠风》被北京石齐画院美术馆收藏。
年11月18日内蒙古乌兰察布电视台“身边”栏目专题——“草原画家慕保国”。
年作品《蒙古高原》被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年8月19日《中国书画报》由著名评论家贾方舟撰文,“豪放的草原之歌——慕保国笔下的人物画”专题介绍。
年12月30日作品《草原长调》参加由呼和浩特市文广局、呼和浩特市书画院主办的“瀚墨华章——呼和浩特市书画院建院30周年书画作品展”。
年作品《长调》被内蒙古四子王旗美术馆收藏。
年1月14日作品《灰腾锡勒之冬》参加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办的“四十如歌·砥砺同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作品《灰腾锡勒之冬》被内蒙古政协书画院收藏。
年5月29日《中国画家》杂志社发表,由贾方舟撰文“牧马人之歌——慕保国笔下的草原生活”个人专题。
年作品《草原长调》、《灰腾锡勒之冬》等被《中国画家》杂志社收藏。
牧马人之歌——慕保国笔下的草原生活
文/贾方舟
慕保国,作为一个草原画家,以草原生活为题材创作作品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以放牧和狩猎作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这种独特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因此也成为许多画家特别是草原画家笔下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据我国画史记载,早在六世纪,就曾出现“髡顶高鼻”的游牧民族形象,到唐代,这类题材已经被归类为人物画中的“番马”或“番部人马”。而且这一画科一直兴盛到辽金,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是契丹人胡瓌(唐末五代)。上世纪8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陈兆复先生还曾著文提出以胡瓌为代表的“北方草原画派”这一概念。由此可见“番部人马”的历史渊源。
今天的草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描绘的场景和风土人情随处可见。80年代初,妥木斯以草原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受到画界高度评价,因此成为草原画派的领军人物,慕保国作为他的学生,受其影响是自然的。但他主要从事水墨画创作,因又就教于贾浩义先生,在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他没有泛泛地表现草原的方方面面,而是把这一主题锁定在“马和牧马人”身上。
蒙古族以游牧方式长期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马不只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和人的长期相处中所建立起来一种情感联系,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你很难想象人与马之间的那种和谐与默契。草原长大的孩子很小就会骑马,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在马背上长大,与马相依为命,所以称蒙古民族为“马背上的民族”至为贴切。慕保国是否在马背上长大我不清楚,但他选择马与牧马人做为自己的绘画主题无疑是抓住了草原题材的主线。在平静安详的草原生活中,最富有动感、最富有魅力、最能体现蒙古族这一族群骁勇强悍精神的就是这些牧马人。他们风驰电制般地飞奔于高天大野,或轻快地从地平线漫步走来,即便是安静地坐下来歇脚,那北方汉子的体魄和英姿也无不让画家心潮澎湃。
慕保国的写意水墨简约单纯。以线造型,略施淡彩,是他的基本手法。在画面结构上,多取“横披”和“立轴”。以横披表现草原的开阔、广远。一字排开的牧马人由远而近,在高天大野中像一排跳动的音符,在马蹄踏踏的节奏中演奏着雄宏的乐章;而以立轴竖幅多表现草原的纵深和层次。马群如飞瀑般自上倾泄而下,极富气势和速度感。
慕保国所以能够自如地营造出这众多画面,与画家重笔意、重抒写不无关系。他不以大的墨块构成画面,他的主要手法是笔线。观其画,线条畅达婉转,顿挫有力。行笔或断或续、或粗或细,极富节奏感。在形象塑造上,他并不作深入刻画,常常是寥寥数笔,一个微妙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种把握形象的能力,若没有长期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理解,没有见诸于手头的速写功夫和笔墨修炼是不可能达到的。
慕保国用水墨写意的方式谱写的是一曲曲“牧马人之歌”,它像诗,也像散文。他有意淡化叙述性,不在意画面的情节性和风俗性表达,因此没有陷入表面的风情式描绘,他更注重表现的是蒙古民族骁勇强悍的英雄品格和阳刚之气,尽力凸显蒙古民族作为一个地域族群的性格特征。画家常常用描绘群像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凸显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
慕保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只会画画的画家,他还是诸多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兼做着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和他的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他的多重身份,塑造着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特有品格。(贾方舟著名美术评论家)
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