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院秀琴 星移斗转,日影渐短。转眼之间,我们已进入壬寅虎年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这一时令的到来,标志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华夏大地天空低垂、繁星相随,长江中下游梅黄垂垂雨、草碧淡淡烟,塞外北疆牧野听涛、山川秀美……
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
□方晓
二十四节气,既是时光的一种刻度,更是文化的独特标尺。潜藏在古老中国文化血脉之中的节气文化,是解读自然万物的东方密码,是标注光阴流转的中国印记,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对气候与物候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总结,至今仍在指导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从谷雨、小满再到芒种,许多节气都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尽管在辽阔广博的中华大地上,天南海北差异较大,光照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得农作物播种时机、生长期和成熟期各异,但是节气这把神奇的“光阴之尺”却在五湖四海中国人的灵活运用中,把冷暖交替和四季变迁“量”得明明白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许许多多与节气相关的民谚俗语。每一个节气,都不是简单的“一天”,而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由一个个文化符号的“种子”在中华文化沃土中蓬勃生长起来的一棵棵参天大树,历经千年时光,早已枝叶满天。
如今,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对于一些具体的农事活动安排的指导意义日渐淡化,更值得珍视的是其中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从节气文化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中华先祖对自然的精细体察,对物象的精准辨析,对规律的深刻认知与精确把握,以及在探索前行的历史跋涉中积淀的厚重文化宝藏,能够从中汲取古老的智慧之泉,激荡澎湃的文化自信,凝聚昂扬前行的奋进力量。
传统智慧丰收在望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常言道:“芒种忙,忙着种。”“芒种不种,过后落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农学博士金晓蕾介绍,在二十四节气当中,芒种是唯一直接以农事活动为名、并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因芒种前后,进入一年中的农事繁忙期,很多人将芒种理解为“忙种”,这只是谐音的解读,不能将“芒”字简单解释为“忙”。
据汉代《孝经纬》中记载:“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南朝崔灵恩在《三礼义宗》里写道:“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可见,“芒”是指一些有芒的农作物,如稻、麦、黍、稷等。
而“种”字也有两个含义:种子和播种。农谚道:“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农家也在芒种前后开始了忙碌的田园生活。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是国家之本。而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其目的就是及时掌握物候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
“民间有句俗语‘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芒种端午后,处处有酒肉。’古人经过观察发现,芒种在端午前,雨季就会提前到来,芒种在端午后,庄稼会大丰收,老百姓会丰衣足食。端午已过,按照古人的说法,今年是个丰收的年景啊。”呼和浩特民俗工作者曹建成说。
作物生长芒种不忙
6月初,兴安盟百万亩水稻完成插秧,田间波平如镜,开始透出油油绿意,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盛景。
时至芒种,塞外前山地区春小麦已抽穗拔芒,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也都进入出苗的关键期,同时,内蒙古地区大秋作物进入最后的抢种时期。“我家主要种的玉米,已经种完了,芒种这段时间地里就是正常的田间管理,根据需要喷洒除草,其他没什么事儿。”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代林筒村村民秦友祥告诉记者,“芒种不忙”是当地的特点。
从通辽到赤峰,从巍巍兴安到河套平原,处处苗叶青翠,绿染沃野。
据农情调度显示,截至5月25日,全区粮食作物已播.1万亩,进度达90%以上,快于上年同期,春播工作预计6月中下旬结束。目前,我区大部分地区水热条件适宜,有利于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全区半数农作物已出苗,苗情良好。
“内蒙古地处北方冷凉干旱地区,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区的农事活动和中南部地区不完全一致。中部平原和南方地区芒种前后会收割冬小麦,忙着给水稻插秧,而我们内蒙古除了荞麦,大部分农作物的春播已经基本完成。”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李子钦介绍。
一度时期,荞麦主要是备灾就荒作物,一般在其他作物都种不了的情况下,农民才会选择。“荞麦主要分布在我区海拔高、降雨量少、无霜期短的高寒干旱山区,播种期在芒种节气前后,需肥需水量少,病害少,属于绿色无污染的作物,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农学博士金晓蕾说。近年来,荞麦产品研发水平提高,荞麦制品有需求、有市场,种植荞麦的农民渐渐多了起来。“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有通辽库伦旗、奈曼旗;赤峰敖汉旗、翁牛特旗;包头固阳县;呼和浩特武川县;乌兰察布四子王旗等,总播种面积万亩左右,居全国首位。”金晓蕾说。
中国饭碗牢牢掌握
金秋未至,我们已经吃上了香喷喷的巴盟香瓜;多公里以外岭南地区的荔枝,也已经摆上了内蒙古家庭的餐桌……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推广,已经打破了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传统的芒种节气,更多的是其承载的文化意义,提醒我们耕作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基础性,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目前,内蒙古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大概是万亩,基本所有咱们吃的蔬菜瓜果都能在温室里种植,像黄瓜、柿子、辣椒、茄子、西瓜、葡萄、火龙果、草莓等,甚至还有香蕉,而且全区各地都有设施农业。”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杜金伟介绍,“现在温室结构经过优化设计,再加上新技术、新材料更新较快,冬季不用烧炉子就能保证蔬菜顺利越冬,因此内蒙古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供应其他省市。作为全国的“奶罐”,内蒙古早已“香”飘万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作为内蒙古东西部的两大“粮仓”,为“中国饭碗”装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粮。
芒种,是播种的时节,也是放飞希望的时节。我们怀揣着对丰年的企盼,用中国碗装中国粮,实现粮食稳种、稳产、稳收,这样“中国饭碗”就端得更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