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航天人的人格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精读关键语句,做好批注,感受作者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开展群文阅读《王亚平出舱会遇到哪些危险》《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并结合《伟大的悲剧》,探究“英雄”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感受航天人坚毅勇敢、大公无私、科学严谨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探究“英雄”含义,激发挑战自我的勇气、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三、过程与方法:
在《伟大的悲剧》一课中,学生学习了“浏览”的方法,在这一堂课中,需要运用到跳读式浏览。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对科学有关的文章更感兴趣。但学生在对于英雄形象的理解上又困难,因此教师在教授本篇教读课文时,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字句,从而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年10月16日CCTV新闻联播播送神州五号安全返回地面消息,一时引发了街头巷尾的热议,但由于新闻联播的时限,不能更加详细地展现细节,因此老师请我们班组成《首飞太空大揭秘》节目组,向社会揭秘杨利伟首次飞太空的经历。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小时之久。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介绍背景
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课文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负荷(hè)载人(zài)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舷窗(xián)赫兹(hèz)
千钧重负(jn)(fù)屏息凝神(bng)
2.词语解释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仿照。
严谨:严密谨慎。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并强调"长城"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惊心动魄的返航。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年去夏威夷岛采访。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正式来领略一下勃朗峰的魅力。
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2.“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3.“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5.“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6“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中,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信息,交流讨论后明确)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我”没有看到长城,却要写它,因为“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这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
明确:“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写了在太空中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第一,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第二,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飞船右边的舷窗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
5.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明确: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四、拓展阅读
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
飞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数百年间这个梦想一直藏驻在无数人的心里。明朝时,情况大为改变,当时国内的兵器工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火箭”技术的提高,使一个名叫万户的人终将这个千百年的梦想付诸行动,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人。
当时没有宇宙飞船,他就用椅子代替,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火箭,借助火箭向前的推力,太空似乎不再遥远。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想到了着陆问题,手中拿着两只大风筝,这样就可以平稳地降落。这几乎是当时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进的优势组合了。
起飞那天,万户坐在飞天椅上,平静地吩咐手持蜡烛的仆人。无数古人的梦想,那一刻在他的口中化作两个坚定的字——点火!随着一阵阵轰响声,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把万户推向半空。正当地面观看的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一声巨响,万户连同飞天椅一起坠落在万家山……万户就这样走了,他牺牲在追寻梦想的征途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类航天先行者,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五、拓展延伸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充满了惊险与意外,太空中还会有哪些惊喜呢?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太空和地球有这么大差异,现在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来咱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是在场的小记者,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星空浩瀚,璀璨无垠。叩问苍穹,勇往直前。文字平实的《太空一日》,道出了航天人经年累月的赤诚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更是无数航天人践行的报国信念。从"小舱"到"大家",从"归途惊心动魄"到太空"闲庭信步"……读过《太空一日》,才会懂得无数不为人知的困难,方才汇聚成载人航天的开端。对比几代航天员"出差"太空的体验,变化的是中华民族航天梦的不断进阶、航天科技实力的不断飞跃,不变的是航天人攻坚克难,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七、课文总结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国的三位航天员成了“太空教师”,给大伙儿讲解太空知识。从“小舱”到“大家”,从“归途惊心动魄”到“太空闲庭信步”,读过《太空一日》,才会懂得无数不为人知的困难,方才汇聚成载人航天的开端。航天人甘用生命追逐星月,在九天之上,刻下中国印记,作为中学生,同学们脚踩这片土地,也应时时仰望星空,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为人类的未来拼搏。
八、作业布置:
1.重组“英雄”的概念之后,请你给杨利伟或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写一封短信,字左右。信中可以谈谈今日太空之旅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你的太空思考,或进行太空世界的大胆想象……
2.推荐阅读《飞向太空港》,进一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
授课之前,年级组的老师也尽心尽力的帮我磨课,授课之后,老师们也给了我一些建议:1.课堂板书的设计可以与课文的梳理进行有机的结合;2.对于课文的梳理可以相应地加以练习,把时间缩短一些,对于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时间可以相对更长一些。
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