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风着陆场21年备份,一朝完美逆袭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里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1285/

作者:肖如

4月16日0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亿万国人无比振奋!

早在数月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4月中旬执行返回任务,到时,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落地东风着陆场。

终于,在太空出差天后,我们的航天英雄安全归来!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出舱

东风着陆场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是它第二次作为着陆主场。

早在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就已首次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那是东风着陆场第一次成为主场。而在这之前的21年间,它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的备用着陆场而存在。

神舟十二号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着陆场快速的反应搜救能力,也再次验证了:

东风着陆场将是“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完美逆袭备份变主场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面积有2万平方公里,紧靠着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场一直用的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它位于阿木古郎草原,面积大、地势平坦、海拔适宜、能见度高。东风着陆场则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两者相比,共同点是都具有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等特点,而区别较大的就是——一个是沙质草原,一个是沙漠戈壁,但自身地理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着陆要求。

所以,21年的时间里,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的备用着陆场而存在。

两处着陆场的高清卫星地图

但作为载人飞行任务备份着陆场,东风着陆场一直与四子王旗着陆场同步建设,同时拥有着一整套完整和先进的外测、遥测、模拟预测、光学检测等观测设备。

随着我国载人空间工程不断深入发展,东风着陆场常态化应急待命的优势也在不断显现。

过去,神舟载人飞船运行轨道固定,都是从指定位置开始进入大气层。而到了空间站阶段,神舟飞船在轨时间变长,运行轨道受空间站轨道规划影响,所以它的高度变化范围较大,返程的出发点不再固定。

而高度变化,则意味着飞船返回时着陆点范围可能会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向上。东风着陆场位于戈壁地区,整个东西方向的宽度更大,且大都属于无人区,换言之也就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降落更具可控性和便利性。

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打开降落伞

另外在返回过程中,返回舱会经过“黑障区”,并在距离地面10公里时拉出主伞、减速伞和引导伞。降落伞在风力作用下,自身的移动方向也会有偏差,这就给着陆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而拥有2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的东风着陆场,可以使返回舱平安降落,不致于因为其他因素的偏差降落到周边地带。

此外,东风着陆场地形多样,存在沙漠、戈壁和山地,基本覆盖了各种需要进行实验的陆地地形,而且这里全年雨水较少。因此不管是气候还是地势,与四子王旗相比,跨度更大的东风着陆场则更占优势。

除了自身的天然优势,东风着陆场还紧靠着东风航天城,我国唯一一支专业化航天搜救力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索救援分队”的基地就驻扎在这里。搜救队员24小时待命,全面确保航天员们的安全。

所以说,将着陆主场安排在东风着陆场,也是经过大量的勘测、调研、分析和比较的。而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的着陆,对着陆场也是一次“大考”,将全面检验其搜索救援能力。

我们的目标“舱落机临”

0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刚刚着陆的返回舱继神舟六号之后又一次呈直立状态落地。

不远处,几架盘旋的直升机刚刚停稳,身着橘黄色衣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空中分队队员便箭步向前,奔向返回舱。

同一时间,得到返回舱精准位置通报的各路地面分队队员全速奔向返回舱落点。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现场

东风着陆场此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一次,东风着陆场精准做到了“舱落机临”,从发现目标到建立警戒区,从返回舱的姿态调整到吊装作业,所有的操作一气呵成,顺利地通过了大考。

其实每一次飞船返回地面,都要由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等共同完成,技术较为复杂。对于承担此次工作的东风着陆场来说,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在迎接神舟十二飞船返回时,为了完成这次任务,各搜救分队分片区对着陆区的每一寸土地进行全面勘察,以便充分掌握着陆场地形地貌、重点目标、道路交通、牧民分布等情况。

由于着陆场涵盖戈壁、沙漠、山地、盐碱地、梭梭林地、湿地、湖泊等不同地形地貌,对此,指挥部将搜索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结合网格内风、雨、沙尘等异常天气以及昼夜不同时段环境特征,组织相应的搜索救援力量。

前期,根据梳理出的6大类30余项可能会影响搜救任务实施的关键异常情况,展开搜救推演,形成了7种常用搜救战法和相应指挥决策流程,为各分队执行复杂情况下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为了顺利迎回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着陆场系统还开展了数次全系统综合演练,一次大偏差着陆演练,30多次跟踪捕获、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安全保卫的专项训练,全面锤炼搜索队员空地协同联合搜救能力。

在最新一次的针对性演练中,空中、地面分队新增配的搜救装备全程参与,进一步完善不同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搜救方案。空中螺旋桨轰鸣,地上车轮卷尘扬沙,随着指挥员的统一调度,全速驶向返回舱落点。

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和时间赛跑,安全地迎接航天员回家。

全系统进行针对性演练

除了地面准备到位,只要不在黑障区,工作人员与飞船返回舱都可以做到动态连接。当返回舱降落伞弹出后,雷达以及北斗定位就能帮助地面工作人员了解降落的大致位置,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地面搜救人员就会迅速做出反应,提前抵达航天员可能会降落的位置附近。

另外空中无人机、直升机也在空中锁定跟踪,以便搜索返回舱的最终降落点。

经过充分的训练演练、周密的预想预判,所以当神舟十三号出现后,在卫星定位、地面人员搜索、以及空中无人机和直升机搜索的共同努力之下,搜救人员快速到达返回舱落地地点,帮助航天员离开返回舱。

这里有一群“沙漠勇士”

航天搜救涉及测控、通信、气象、空地协作、车辆驾驶、现场处置等多个专业岗位,既有常规操作,也有特情处置,这些都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航天搜救队伍。

为了完成各项搜索回收任务,达到“搜索救援舱落人到”的要求,搜救队员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像沙漠勇士一般,同心协力、集智攻关,创造出一项项骄人的佳绩。

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我国第三大沙漠,享有“上帝划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之美誉,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且地形地貌复杂,地面搜索队伍难以快速到达,而直升机又难以直接降落,如何让搜索队员第一时间抵达返回舱落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空中分队索降训练

因此首批乘直升机抵达的人员只能通过机降的方式降落至现场,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安全滑降,搜救空中分队专门搭建了模拟训练平台、进行专门的抗晕训练、归纳了快速滑降“七步法”。

队员郭志超第一次参加索降训练时,站在40米高的直升机模拟训练平台上,腿直打哆嗦,双手抓住绳子不敢往下看。但6个月后,在空地联合全状态演练中,他第一个从50米的空中机降至地面,用时仅22秒。

在一次全状态演练中,15名队员迅速登上四架直升机向预报落点呼啸而去,抵达目标上空后仅用时10分钟,所有人员和装备到达地面。接着马上展开工作区域搭建、架设便携式卫星通信站和舱体外观处置及安全性检查等科目,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

在沙漠中驾驶车辆更需要过硬的沙漠驾驶技能,巴丹吉林沙漠中沙山众多,目前尚有近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深入到沙漠腹地后,沙丘一个接一个,有时在沙山和沙丘的背风面相连,形成了一个个碗状的“小盆地”。因背风面很陡,无法直接翻越,因此大家就摸索出了“涮锅式”驾驶,像涮锅一样,把车“贴”在背风面上一圈圈转出来,这样虽然看似炫酷、很特技,但做起来却是凶险异常。

搜救队员驾驶车辆翻越沙丘

因为在沙漠行车稍有不慎,轻则翻车,重则人亡。有时遇到坡度接近75度、高差多米的软沙区,所有人都紧张得满头大汗。为了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队员们不断针对沙漠中复杂的地形条件进行刻苦训练。像斜坡训练从5米的坡开始,再陆续进行10米、20米、30米的坡练习,直至所有人都能掌握米坡的驾驶技能。

沙漠中的气候更是变化莫测,一次训练中,沙尘暴突然翻滚而至。情急之下,队员们就拿出车厢里放置的停机坪帆布往身上一裹,倚靠车辆,在背风处扎堆蹲下,躲避沙暴。由于情况突发,队员们被迫滞留沙漠,熬过了缺食少水的两天,才筋疲力尽地返回营区。回忆起那次经历,不少队员仍心有余悸。

可即便是困难重重,搜索队先后组织80多名队员,5次从不同方向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开展从“初级”到“高级”沙漠驾驶针对性训练,共计行程3万余公里,实现了着落区第一手资料全覆盖。

由于搜索任务区域面积广、地形复杂、环境恶劣,而对于航天搜救任务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需要掌握无人机操作,在目标搜索回收过程中就可以节约时间,因此队员们在戈壁、沙漠腹地和室内等多地对FA、FC、KC-和自研六旋翼无人机以及SLA-无人直升机进行全面综合训练,进一步锤炼了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圆满完成试验船返回舱搜索能力。

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沙漠驾驶技能,掌握无人机操作、直升机索降等9大类30余项技能外,还要应对水上降落的特殊情况,潜水训练也是他们的必修课。

搜救队员进行潜水训练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一位“沙漠勇士”为了最终的目标,都在不停地努力着。

正如一位空中分队的队员所说:“作为一名航天搜救队员,我一直渴望能够成为空中分队的一员,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技创新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已进入载人空间站阶段,空间站来往将成常态化。面对搜索回收任务准备时间短、区域范围广、救援难度大等难点,除了不断提升搜救人员的业务能力,东风着陆场在硬件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装备技术升级改造。

比如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航天搜救训练平台,升级改造着陆场北斗态势系统;改造搜索、导航和通信等20余项技术,对多台(套)定岗参试装备进行检修检测;突破落点预报技术难题,填补返回着陆最后1公里弹道测量和景象拍摄空白;加强落点预报算法攻关,构建落点精算系统等。

返回舱吊装训练

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过程自主智能跟踪系统、典型场景搜救模式等重大课题也正在研究中,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返回提前做好技术准备。

同时,搜救分队队员们也用自己的智慧为装备自主研发出一系列“补丁”:直升机无法在复杂地形降落,他们研制出简易停机坪,使直升机得以在沙漠、软戈壁、梭梭林等地区平稳着陆,实现了人员装备的安全、及时投送;返回舱落入复杂地形,难以运送出来,他们研发出履带式吊运一体车,可以完成沙漠穿行、推建直升机场坪、运回返回舱、吊臂吊装等多种任务;重型卡车无法以越野方式开进沙漠,他们为卡车量身定做了沙漠地区专用轮毂......

随着我国已进入载人空间站阶段,如何针对未来任务需求实现创新发展,促进系统持续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着陆场建设的主要方向。

欢迎航天英雄回家

神舟十三号已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