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丰收味道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04/4572208.html

编者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丰收”是底气。稳粮安农,端牢自己的饭碗,应对国际上的风险和疫情带来的挑战,就有了坚实底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就更有毅力。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又一年丰收节。乌兰察布大地上,从万亩马铃薯到万亩燕麦,从红胡萝卜、西芹到小麦、大白菜,自西向东,由南往北,红绿金黄雪白,田野上一派收获的希望。

丰收已成定局。

在希望的田野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七支箭村村民在自己门前的麦场收拾着丰收的小麦。

昔日“穷根”今日“富矿”

在乌兰察布40%的耕地上,收割机来来回回,数不清的马铃薯翻滚着。立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小土豆”成了“大产业”,一条从研发、种植、加工到物流营销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将土豆从这里送向国人餐桌,递进全国两会现场话题,更送往世界。“中国马铃薯之都”日渐响亮;

万亩燕麦铺满了大地,金灿灿,沉甸甸。作为全国燕麦黄金产区,乌兰察布已发展成国人的“健康厨房”。“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从科研、种植,到加工、销售,当地围绕燕麦、杂粮杂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燕麦之都”实至名归。从莜面到麦片,乌兰察布燕麦时尚了,有国际范儿了;

中旗的红萝卜、商都的蔬菜、前旗的西瓜、兴和的胡麻、凉城的小麦……昔日除了马铃薯啥都长不好的荒凉之地,如今成了全国三大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带着露珠的萝卜青菜,分分钟运往首都。

这是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刻。忙也甘美,越忙心越安。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民丰种业种植基地的万亩马铃薯喜获丰收。

集宁区马莲渠乡东园村,65岁的杨胜利摘下一颗颗硕大的卷心菜。今年市场行情好,他种的一亩卷心菜,能净增收5千元。“饭也吃,苦也吃,老了老了,年年都丰收。”年出生的杨胜利,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也即将见证全面小康的胜利。

弹指一挥间,旧貌换了新颜。

天冷风大,长久磕绊着乌兰察布的脚步。11个旗县市区,10个曾是贫困旗县,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46.2%。

如今,把短板做成优势,特色化的现代农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固支点。

65岁的张效玲没有料到,家乡土地除了马铃薯、小麦还能长出更值钱的东西。而眼前,超市能买到的,她们的大棚也能种。“以前亩产斤小麦才收入三四百元,改种冷凉蔬菜后,每亩地平均收入元,尖椒、洋葱这些紧缺蔬菜每亩能收入上万元。”张效玲说。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乌素图镇的红萝卜喜获丰收,带动当地群众从事挖、洗、装、拉运等工作,月收入可观。

作为乌兰察布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贫困人口40%的收入来源于冷凉蔬菜。全市最后7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对科技的信仰可改天换地

改天换地的背后,是乌兰察布人对科技的信奉。从实验室到田地,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实验室方面,在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的支持下,年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在研发新品种同时,研制冷凉蔬菜专用机械,使种植户的劳动效率提高10到20倍;

田地方面,每年选聘余名科技特派员沉入一线,围绕农牧业主导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

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吸纳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农人,他们为乌兰察布农村发展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市场观念和创新活力。

“白甜、黑甜、双色,都是大丰收!”察右前旗海富村,种了十几年玉米的李军今年第一次收获水果奶油玉米。从田间运回车间,再经过高压清洗、无菌塑封,这些品相更好、价格更高的玉米就要开启它们的全国之旅。

3月26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郭晨慧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马铃薯。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80后郭晨慧卖掉北京的房子,返乡卖起马铃薯。别人的土豆,用车拉,用麻袋装。她的土豆,有“衣服”,走邮路销往全国。几年下来,她做强了土豆,也做强了胡麻油、莜面、牛肉干等特产。年,公司线上交易额达万元,线下万元,带动户贫困户受益,她的家乡察哈尔右翼后旗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土豆公主”,成了郭晨慧的新名字。这是乌兰察布人对她的致意。

给马铃薯建一座雕塑

土豆,是乌兰察布人的乡愁。饥荒时,它养活了他们。在新时代,它带来新希望。

在9月20日举行的邮政“电商节”上,万斤“后旗红”马铃薯,搭乘中国邮政快车,销往全国各地。销售万斤马铃薯可以让一家扶贫龙头企业、一家合作社、多户农牧户受益。在北方马铃薯批发市场,可以带动户贫困户参与集体分红,直接间接带动务工人员人增加收入。

这只是土豆大军的一小撮。

地图上,一条绵延公里的东起兴和县、西至四子王旗的马铃薯产业带,它清晰地标记着乌兰察布的位置: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年,全市马铃薯产业产值达40.3亿元,同比提高9.7亿元,在产业扶贫中效应凸显。

土豆不再是贫穷和饮食单一的象征。随着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地区、走向10多个国家,乌兰察布马铃薯成了“网红”。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人的乡愁。在四子王旗鲁红道村的地里,土豆收割机正在收割熟了的“金蛋蛋”。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马铃薯作为国人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粮,把薯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关乎国人的饭碗。

内蒙古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组培中心,每年能繁育马铃薯脱毒苗1.5亿株,可年产原原种(繁殖良种的基础种子)3亿粒,向全国提供优质脱毒种薯万吨。

“马铃薯的产量、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受病毒侵染,植株病毒病会逐年加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降低。”组培中心车间主任张晓萌说,“我们做的事,就是把种薯病毒去掉,防止马铃薯退化。”

年,四子王旗、察右前旗成为第二批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端好自己的饭碗,乌兰察布责任重大。

这两天,一项投票刚刚结束,它再次标刻出乌兰察布人对马铃薯的情感。为了给“山药蛋蛋”建雕像,政府不仅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操刀设计,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