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嫦娥五号任务取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开亮相,随后被运抵国家博物馆。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月球“土特产”预计将于今年3月面向社会公众展出。
月壤即将展出的消息立即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心,网友们纷纷表示想看、期待!
月球“土特产”首次公开亮相
年12月17日1时59分,赴月球“出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此后科研工作者们便开始了对月壤的保存、解析与科研环节的工作。
两个多月过去,如今月壤已抵达国博,精心策划的展览即将面向公众展出,观众很快可以近距离接触“月亮”。
月壤容器“暗藏玄机”
来自月球的珍贵展品,容器肯定不一般!
据月壤容器设计师介绍:盛放月球样品的容器,材质为人造水晶,整体造型借鉴自国博馆藏的系列青铜“尊”造型,以体现稳重大方之感。
容器的设计中处处“暗藏玄机”:
38.44cm整体外部造型高38.44cm,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km。
22.89cm整体外部造型宽22.89cm,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的任务时长22.89天。
9.9cm容器内设计了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
此外,容器内部造型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组成。月壤储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通过填满在其中的月壤,得以呈现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征;
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上中国地图造型透光突出,象征华夏大地对月亮的长久情意。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上采集月壤返回的国家。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感到疑惑,嫦娥五号大老远跑去月球挖土,还要辛辛苦苦带回来的意义在哪里?
去月球“挖土”有啥意义?
月壤是人类能够真正接触到的有明确产地的月球物质,能被放在实验室里全方位分析研究——这是月球探测器遥感探测和在地球上分析月球陨石所做不到的。
对这些月球样品的放射性定年,让我们可以真正确定月球上一部分区域的绝对年龄,并以此建立起月球45亿年的演化历史。甚至,地球之外的整个内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地质演化历史,都是在参考月球样品绝对年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采集到更多来自不同地质背景,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月球样品,才能完整还原月球的历史,才能真正全面认识月球,认识地月系统,甚至认识整个太阳系的过去。
月壤与地球土壤哪里不一样?
月壤不是土壤
△月壤
月壤是月球表面覆盖着碎岩和细尘,其厚度不是均匀的,从几米到20多米不等,反映了月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地质差别,也显示出月球表面物理特征的不均匀性。
月壤不能种菜
月壤主要包含岩石、岩床的碎屑、撞击产生的玻璃质微粒等,颗粒质地极其微细,但却像刀尖一样锐利。它主要由氧(O)、硅(Si)、铁(Fe)等元素构成,不含有任何有机养分,而且非常干燥,所以无论种菜还是种土豆都不行。
月壤的用途是什么?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曾介绍,月球样品包括三类用途:
最主要的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有一部分样品将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一般依据国际合作公约和多边双边合作协议,将发布月球样品和数据管理办法,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科学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国际惯例,可能作为国礼相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
1月18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的《月球样品管理办法》中明确,月球样品原则上分为永久存储、备份永久存储、研究和公益四种基础用途。月球样品的管理和使用遵循中国缔结和参加的相关国际公约,国家航天局鼓励开展基于月球样品的空间科学国际联合研究工作,促进成果的国际共享。
小伙伴们
准备好去国博
打卡珍贵的月壤了吗?
不过,在看月壤前
再一起回顾一下
嫦娥五号探月历程吧
年11月24日4时30分
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年12月1日23时11分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成为我国第三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后,着陆器在地面控制下,正式开始持续约2天的月面工作。
年12月2日4时53分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年12月6日5时42分
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年12月17日凌晨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文中信息数据来源:国家博物馆、中国航天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