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接羔羊、打草……几十年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一名普通牧民,这是吴智华每天生活的常态。
穿蒙古袍、说蒙语、吃手把羊肉、喝奶茶,生活在蒙古族家庭,吴智华的样貌、举止已与草原牧民全然相同。
实际上,吴智华出生于上海,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国家的孩子”。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三千孤儿入内蒙”。吴智华就是这“三千孤儿”中的一名。
年至年是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灾祸、饥饿席卷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心里牵挂着这些孩子,夜不能寐。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康克清遇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请他帮忙支援些奶粉。
乌兰夫连声答应,但他想,送奶粉能解决孩子多长时间的问题呢?他提议把孤儿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来,转送给当地的牧民收养。他们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欣然同意,并一再叮咛:“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
就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孤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名,他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乌兰夫的指示简明果断。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牵头,安排人力、财力,部署接运孩子。凡有接待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有资料真实记录了年“三千孤儿”北上的历史。“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写着小木床、小毯子、小桌子、小椅子、便盆、澡盆、枕头、毛巾等物品。
吴智华记不清是哪一年来内蒙古的,也不知道当时自己几岁,“养父母就当我是年出生的”。20岁以前,吴智华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21岁,她才从养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是被收养的。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四子王旗的宝德,和吴智华有着相同的身世。年,宝德和其他27个孤儿一起被送到四子王旗的保育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28个孩子的命运与一位名叫都贵玛的普通牧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贵玛成了他们共同的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记者注)。
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都贵玛被选作保育员,年仅19岁的她担负起照看28个孩子的重任。
一接到孩子,都贵玛给他们全部换上了新衣服。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给孩子穿新衣,意味着他们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
在四子王旗保育院调养了4个月后,这28个孩子被都贵玛带回脑木更苏木保育院。
夜里,28个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都贵玛索性把小床摆成圆形,以便于照顾到更多的孩子。当保育员的近一年时间里,都贵玛吃不好、睡不好,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
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开始陆续收养这些孤儿。每个家庭来领养孤儿时,都贵玛都要逐个介绍孤儿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交待抚养方法、注意事项。每一次和孩子分开,都贵玛都难以割舍。
同年,宝德被当地一户蒙古族家庭收养。在宝德的印象中,父母十分疼爱自己,并没有隐瞒她是上海孤儿的事。那个年代能上学的孩子不多,宝德却读了8年书。由于舍不得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在宝德20岁那年给她招了女婿。成亲那天,家门口堆满了礼品,屋前屋后站满了亲友。
年,逢乌兰夫诞辰周年,“三千孤儿”中的许多人受邀来参加聚会,当年送来四子王旗的28个孩子中有20多人也在其中。这次盛大的聚会,让宝德和其他“国家的孩子”有了联系,日渐熟络起来。
如果当初没有来草原,自己会有怎样的命运?吴智华想着,如果不是被送来草原,“自己也可能活不下来,饿死了”。她从心里感谢“草原母亲”接纳了他们、养育了他们。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