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11月19日,初见乌拉特前旗公安局民警赵惠萍,记者就被她神奇的剪纸艺术吸引了。公安局专门为她建立了“警营文化工作室”,工作室外墙上挂着一块上写“巴彦淖尔市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河套剪纸传习所”的牌子。她创作了很多剪纸作品,其中《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刘胡兰》在“黄河之水天上来——沿黄九省(区)庆祝建党百年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赵惠萍和都贵玛老人合影留念
从小跟着妈妈、姥姥剪窗花
年7月出生的赵惠萍沉静端庄,非常有艺术家气质。“我从7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姥姥学剪窗花和刺绣。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剪些花鸟鱼等寓意幸福祥和的图案。剪纸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创作。”赵惠萍说,“在传统剪纸艺术基础上加入作者的思想将作品升华,每一幅原创作品要有灵魂、有时代感,让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剪纸作品。而照着别人的作品剪出来的,不能算作自己的作品。”
赵惠萍的父亲是山西人,母亲是河北人,祖辈走西口来到前旗定居,也将当地剪纸文化带到了前旗。赵惠萍从小就爱看书、画画、剪纸。上学时,出黑板报是她的强项。为了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她经常翻阅书报,从中找灵感。上了班后,她又喜欢上了美工,但剪纸从未间断过。“最初我就是剪着玩儿,从未想过要这门剪窗花的小手艺会派上用场,直到年我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剪纸传承人后,感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就暗下决心要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创作主题作品助力战“疫”
作为一名公安民警,赵惠萍平时工作很忙,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她更忙了,没日没夜地和同事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看到社区里一些人不理解宅家抗疫的政策,不听劝阻经常与疫情防控人员争吵,她心里很着急,就想着剪一些抗疫题材的作品来宣传抗疫“说服”写非要外出的居民。经过几夜的苦思冥想,她画出了《战“疫”》作品的雏形:五星红旗下有一位医务工作者和一名民警,两人之间是一道门,门内是一只可以挡住新冠病毒的口罩,红旗右端有一个房顶样的“家”字和一句话:“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他们回不去的家!”她利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剪纸作品,通过媒体报道,广泛宣传了齐心协力抗疫的重要性。之后,她又连续创作了多幅抗疫主题作品,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20多家媒体对她的《加油武汉》《致敬中国脊梁》《致敬医护英雄》《战“疫”》等作品进行了报道,内蒙古展览馆收藏了其中4幅作品。当年12月底,赵惠萍与我区其他盟市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受邀参加了内蒙古展览馆联合新华网全媒体开展的线上“非遗年货云展播”助力脱贫攻坚战活动,通过现场直播互动和录制教学课程的形式,传授传统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献礼建党周年两件作品荣获大奖
今年是建党周年,赵惠萍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创作了一系列红色剪纸作品。在“学习强国”中看到电影片断《刘胡兰》后,她决定用剪纸的形式展现刘胡兰。为此,她反复观看,不断揣摩刘胡兰的心理;她照着镜子一遍遍地演示刘胡兰当时的面部表情……通过用心创作,《刘胡兰》被赵惠萍剪得生动又逼真。该作品还配有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以说,作品非常完美!
学习是赵惠萍的日常,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看1个多小时书。她说,剪纸创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其他草原妈妈救助上海名孤儿的事迹,心里很感动。我也是母亲,照顾自己的一个孩子都累,而草原妈妈们每个人都照顾着几十个孩子,真的是太伟大了!想到这儿,我决定以《草原母亲·都贵玛》为题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构思了一段时间后,我以都贵玛为原型进行创作。当时只有19岁的都贵玛还没有成家,一个人抚养着28名孤儿。这些孤儿中最小的几个月大,最大的也就5岁。如何才能全面展示都贵玛的风采?怎样才能把这些孩子都放进剪纸作品里?我又苦思冥想了很久,想到了夜里草原上有狼在嚎叫,胆小的孩子们都躲在都贵玛的怀里;不爱吃饭的孩子得给喂,孩子们吃饭时肯定是坐在一起的……慢慢地,整体轮廓成型了。我把人物全画下来,然后开始剪,28名孤儿成功在作品中体现,其中的3种头饰代表那个时代草原妈妈们的形象。”
《草原母亲·都贵玛》作品完成后,赵惠萍本想在7月1日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将作品亲自送到都贵玛手中,但四子王旗民宗局回复说老人年岁已大,不方便接受私访。她又将作品拍成图片,请前旗民宗局工作人员转发给四子王旗民宗局,由对方转发给老人留作纪念。四子王旗民宗局工作人员看了作品大为惊叹,赶忙回复表示由她亲自送给老人更有意义。7月2日,乌拉特前旗前旗公安局派出专车,在民族事务委员会、非遗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赵惠萍来到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见到了“人民楷模”都贵玛妈妈。老人非常开心,一直握着赵惠萍的手,还加了赵惠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