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尼特右旗感受世界上最牛逼的野炊,需要

爱上苏尼特右旗,是因为她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苏尼特右旗人热情淳朴的气质。于是,在这个冬天我又来了,来走一段未知的路,听一段动人的故事。

苏尼特右旗的前世今生

先后八次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风体验,从陌生到熟悉,像谈了一场恋爱,如今已深深的爱上了这里。对于外地人来说,在内蒙古旅游,会发现各种“旗”,“旗”来源于盟旗制度,是清朝政府为了统治游牧部落,参照满洲八旗制度建立起来的。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县。如果你能记住这些旗的名字,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

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是锡盟的西大门,东邻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南靠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商都县;西接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东北与本盟二连浩特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

据史书记载,苏尼特早期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是成吉思汗的猛将之一,姓氏为苏尼特,他不仅在统一蒙古部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还在横扫欧亚的战场上大显身手。公元年,铁木真立汗封赏时,他成了95户千户长中坐第五把交椅的千户长。他文武全才,曾经做过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的老师。公元年,成吉思汗辞世,在护送棺柩回故土的途中,就由他吟诵赞美诗,并担任成吉思汗葬礼的主祭人。

元朝开始施行行省制度,始建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苏尼特属于十二行中书省兴和路,为大蒙古汗国皇室直属部落。16世纪初达延汗统辖蒙古,苏尼特部属其子图鲁博罗特,传至库克其图墨尔根台吉,号所部为苏尼特。古老的苏尼特部落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在塔木沁塔拉草原扎根、繁衍、发展,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零下20℃的赛罕锡勒嘎查

早上7点从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温泉城出发,到额仁高毕苏木赛罕锡勒嘎查大约五十分钟的路程(苏木=乡镇,嘎查=村),牧户阿拉腾桑家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因为我们今天要在这零下20℃中骑行骆驼15公里穿越戈壁。

黄金家族的早茶文化余年流传至今,造就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早茶的丰盛和考究,在苏尼特右旗每天早上都能享受到这样的饕餮早餐。奶茶(切乌)、各类烘焙面点、各类奶制品(查干伊德)、各类肉食(马哈伊的),常常让来到这片草原的游客惊奇的瞠目结舌。在国内,也只有粤式早茶可以与锡林郭勒的蒙元早茶相媲美。

阿拉腾桑家有2万多亩的草场,是苏尼特双峰驼专业养殖户,全草场内共多头苏尼特双峰驼,年下小骆驼峰,还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运动会的赛驼比赛中获得过2项金牌。家里的小朋友已放寒假,利用这个机会做起了课外作业,采访我们的草原顾问孙秋春老师,一老一少,一问一答,就草原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此情此景,在这寒冬的帐篷里也别有情趣。

在蒙古包用过早茶后,主人为我们备上了骆驼,于是就在这晨曦中开始了这15公里的戈壁穿越之旅。

虽然是北方人,但是我从未经历过零下20℃的温度,还好今天的这身苏尼特袍子足够保暖。苏尼特人冬季多穿皮袍,其中吊面皮袍为多,棉袍称为棉特尔力克,男子长袍的面料多为蓝、深蓝和青色布帛。

今天我不仅穿了棉袍,还又加了一件羔羊皮的大外套——蒙语叫达忽,头戴水獭皮制作的风雪帽,脚踏牛皮制作的鹅顶靴,这样的“双保险”已经对外界的温度完全绝缘。关于腰带还有一个小知识,平时苏尼特人系扎的腰带以黄颜色为主。清朝统治期间,认为黄颜色是皇亲国戚拥有的特殊色彩,平民百姓一般不敢使用此色,尤其是作为腰带和靴子。但是,苏尼特人坚持使用自己部族崇尚的传统色彩,度过了清朝统治的三百多年,可见,苏尼特人的性格是固执而勇敢的。

第一次15公里的骆驼骑行

第一次骑骆驼,还是十五公里的行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挑战。就像一位没有开过汽车的新手,开着车直接让你高速公路的感觉。跟当年学车一样,被牧民阿哈扶上骆驼后,就没有人在帮你了,只有靠自己来完成以后所有的工作。

也许是认生的原因,我的骆驼开始并不听话,喊着刚学来的驾驶口令“啾克”、“啾克”、“啾克”(就是驾的意思),它还是原地乱转,后来好不容易开始走了,它又开始乱跑,这让我心里惊恐不安。慢慢摸索着通过缰绳来控制它的速度和方向,通过大声的口令来让它行走或奔跑,走出一段距离后终于可以能熟练的操控这匹“天赐的生灵”了。

一路上时而奔跑,时而缓行,依然是一位熟练的骑手,因为骆驼行走的时候动作幅度小,比较舒服,又加上风雪帽将脸遮挡,还被同行的娜日娜旗长误认为我坐着睡着了。

从刚上骆驼时的惊慌失措,到最后戈壁滩上土匪下山似的狂奔,2.5个小时,15公里的戈壁穿越,波罗旅行家们的表现超乎想象,大家都经受住了耐力和精神的考验,最终每个人都超越了自己,完美抵达终点。这成了我们在苏尼特右旗最难忘的记忆,它也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屁股上。

(一路颠簸,屁股都被磨破了,连续几天的屁股和肌肉酸痛,对痛并快乐着感悟更深。这是后话。)

脑木更戈壁,中国的艾尔斯岩

来到脑木更戈壁,被这眼前漫无边际的戈壁景色所倾倒,这里在一万年前曾经是海洋的海床,如今凸起在平坦的草原上,让人领略到草原的另一番壮美与神奇。

这里凸起于茫茫大草原,吸引了众多的户外爱好者前来探险。再次来这里是居然是骑着骆驼穿越,依然被这壮美的景象所震撼,这古老的岩石下不知藏了多少秘密。

这里有大小红山、大小四方山、敖包山,以及五彩沟、红龙沟、野骆驼等,都非常震撼,超出了你对草原的一般想象。

在脑木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孟根帕布格的江湖好汉,居住在脑木更山的岩洞里,他经常从外蒙古的道仁戈壁、达里钢嘎、阿日杭盖赶来马群或是野驴圈在洞中,最后分给穷苦百姓。有一天一个小孩正好碰上孟根帕布格赶来一群野驴往洞里圈,他一手掀开堵洞口的一丈多高的石板,把野驴群赶进来。于是这个孩子恳求孟根帕布格带他进洞,洞子里漆黑不见五指,可是越往里走越宽广,最后有了光亮,一路上还遇到了狼、豹子、蟒蛇,他心惊肉跳的走着,等他反应过来时已走到另一个世界,在一个芦苇茂密的富饶的草场上奔跑撒欢,当他再注意时已经来到了脑木更山的平顶山。自那以后,人们传说孟根帕布格的岩洞是个有日月、有湖泊的另一个世界。

戈壁上生火熬茶,古老的“午时盛宴”

历史上,草原上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需要从千里迢迢的外部世界驼运而来,于是驼队驮着成千上万的草原土产,带着家乡妻儿父老的牵挂,也满载着祝福和希望踏上遥远的征途。

驼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历经数旬。数月的艰苦行程到达目的地后,又将交易来的生活物品驮回草原。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负重远行的气魄、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很难克服路途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目的地并胜利返回的。驼队经过数月的艰苦行程,满载而归,踏进家乡的土地以后,牧人们将举行一种告别仪式——“午时盛宴”。

这是一种驼队牧人们庆祝数月来共同战胜千难万险,平安归来,建立忠诚友谊的盛宴,也是一种告别仪式。

“阿音沁”们(意为旅商)把帐篷的门朝着家乡的方向搭建,熬好茶,煮好肉,首先把茶食的“德吉”献天地,然后大家拿出各自带回的美食,互相宴请。

他们从自带的肉食中挑选“达鲁朵尔本温都尔”(蒙古族通常用羊甲骨和四根长肋肉宴请客人,以表敬意)宴请领队者,同时敬酒表示对领队者的感激之情。领队者品尝完以后归还给同伴,并为晚辈们赠送点心等食品。

驼队的牧人们互相倾诉,尽情狂欢。当“午时盛宴”结束时,牧人们约定来年的行程,互相祝福着踏上各自回家的路。

当“阿音沁”们回到各自的家时,全浩特男女老少走出家门盛情迎接。“阿音沁”为长者送上从千里之外带来的酒、茶叶等礼物,为孩子们送糕点、糖果等食物,牧人的浩特将沉浸在相聚的喜悦中。

“阿音沁”回来的几天以后,其家人准备好“阿木斯”(放红糖、黄油的干粥),招待全浩特人,然后把骆驼放回牧场休养。

这是一种对旅途伙伴——骆驼表示爱护之心的风俗,也是庆祝“阿音沁”平安归类的仪式。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探寻。而我在内蒙古的旅行,也还在继续……

倘若每次旅行都是一个章节,人生已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

——

路灯摄影

视觉中国CFP签约摄影师

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

多家旅游网站签约体验师专栏作家

泰国国家旅游局杰出摄影师

旅游丛书《走遍中国——山东卷》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295.html